冯骥才:带着年轻人从年画中寻找年味
时间:2020-01-06 10: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等,都在年画上 冯骥才:带着年轻人从年画中寻找年味 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人们对土地、对生活的一种盛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之一。”日前,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在天津大学展出的“以画过年·2020——年画与年文化特展”上对年轻大学生们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在于文明自身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必须面对它、认识它、思考它,才会热爱它,才可能产生自觉。” 我国认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有4个: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后来增加了元宵、七夕和重阳,冯骥才认为,“每一个节日都是我们民族生活的高峰,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大学生体验制作年画。 冯骥才给大学生讲年画。 很多人不知道,除夕放假正是在冯骥才的努力下成为惯例的。此前,我国的春节假期是从初一开始的,除夕并不放假。但冯骥才认为,中国人过春节,实际过的不是初一,是大年三十。除夕放不放假是一个很大、很关键的问题。2007年,他向全国政协提交的《关于建议春节假期前挪一天的提案》,建议春节假期挪到除夕,没想到提案很快就被采纳了。他认为,这种改变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高度重视和弘扬。 冯骥才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是很有意思的,农耕社会五千年,生活跟生产同步,生产又跟大自然同步,“大自然一年到头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生产则是春种、夏耘、秋收、冬藏。” 直到过了除夕,冬去春来、辞旧迎新。“这一天是个节点,人们对于未来一年的生活充满了渴望,于是就把心里的希望:幸福、健康、安详、和谐、富裕等全放在春节里。”人们把对生活的理想、期望、企盼都放在春节里,那春节就不是个简单的、现实的日子,而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日子。所以,过年有了许多讲究:平时吃不好,过年一定要吃好;平时穿不好,过年一定要穿好;平时玩不好,过年一定要玩好。过年不能哭、不能打碎东西,打碎东西要说“岁岁平安”…… “我们把生活理想化,把理想在春节这一天现实化。”冯骥才认为,春节是一个民族伟大的创造,为此还创造了一系列的年文化,包括种种年俗、年画,“人的视觉、听觉、味觉都充满了年的喜悦。中国人多么会生活,多么会创造生活!” 中国的年画有约2000年的历史,年画的肇始可以追溯至汉。最先出现的是驱邪的门画和种种神像。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兴起,推动了民间年画的蓬勃发展,年画日益兴盛,至明清两代,南北各个年画产地逐渐形成。由于地域人文相异,各地年画的风格迥然不同。年画最兴盛时,全国有100多个产地,我国所有省基本上都有年画产地。 年画吸引了年轻人。 为了在时代转型期保证传统文化的活态存在与传承,本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界对各地的民间文化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抢救。文化界对民间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地毯式的抢救、收集、记录和整理。政府对民间文化遗产建立了国家名录和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并为非遗保护立法。各年画产地都建立了年画博物馆,建立了国家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体制,年画也在渐渐复活。 贴年画在过去是欢度春节的重要民俗活动,每至腊月,家家从门户到住室都要装饰年画,把环境点缀得焕然一新。 事实上,年画是古代的文化传播工具。当时没有电视,年画就是老百姓家里的“电视”。年画里有很多民间的戏剧、故事、传说、神话,都是老百姓一年里随时要念叨的内容。面对年画,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心中的想象,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等,都在年画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