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财经要闻 >

重庆垫江:乡村旅游走特色发展之路牡丹文化活力足(3)

  牡丹从沉睡千年的深山中被唤醒,洗去风尘,绽放芳姿,这个过程是垫江人与牡丹穿越千年的缘分,彰显的是垫江人创新创业、开拓奋进的精神。

  牡丹为垫江增色,垫江为牡丹生誉。一年一度的垫江牡丹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为垫江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搭建了重要平台。垫江牡丹诗会、牡丹笔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为牡丹而歌,为垫江而文,全国各地的大批作家、诗人、书法家留下了大批作品和墨宝,为牡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垫江,牡丹是城,牡丹是人。牡丹与这座城市和城市的人密不可分,好似语言相通,生活相融,血脉相连。牡丹油、牡丹饼、牡丹城、牡丹湖、牡丹大道、牡丹中学、牡丹小学……只要与人的生活相关,只要与城市发展相关,都可以用牡丹命名!

  在垫江,牡丹是诗,牡丹是情。山水成诗,牡丹传情。山水牡丹承载着垫江人的情感,托举着垫江这座城市,装扮着垫江这块土地,让山水辉映美丽,让土地开满国色,让城市充满天香!

  一磨转乾坤 豆花天下香

  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垫江石磨豆花的招牌随处可见。作为一种地方传统美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垫江石磨豆花已享誉巴渝,走向全国。

  垫江石磨豆花是指选用垫江黄豆做主料,以石磨、滤具和相关厨具为工具,以盐卤为凝固剂,利用传统制作技艺,把经过筛选和浸泡的黄豆磨浆、过滤、煮沸、点制而不经压榨,直接配以佐料食用的豆制食品。

  垫江石磨豆花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融合创新,形成了四大特征:色泽乳白、絮状如花、绵软嫩滑、窖水回甜、入口留香的性状特点和口感特征;材料齐全、风味各异、自助调配、各取所需的佐料特征;荤素搭配、品种众多、选择性强的配菜特征;丰俭由己、廉价省时的消费特征。

  “家家有石磨,户户有石缸,石磨推豆花,石缸装口粮。”这是一首在垫江流传千百年的民谣。垫江人做豆花、吃豆花都很讲究。做豆花坚持用石磨推,尽管费力耗时也乐此不疲。垫江石磨是选用当地坚韧耐磨、硬度适中的青砂石制作而成的,这种青砂石是无毒、无害、无放射性物质的上等优质石材。用这种石磨磨制的豆浆原汁原味、豆香浓郁、新鲜、口感好,保留了豆浆中的植物蛋白和矿物质,营养价值高。用石磨推豆花,做的是一种情怀,吃的是一种乡愁。

  垫江石磨豆花品种繁多,有素豆花、菜豆花、瓜豆花、荤豆花、工艺豆花、宴席豆花,不一而足。素豆花简约实惠,荤豆花搭配合理,工艺豆花美观好看,宴席豆花品种齐全……垫江石磨豆花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菜品体系和国家标准。如今,垫江石磨豆花已走出垫江,走出巴渝,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花开天下,形成了一个数十亿的产业。

  和石磨豆花一样走出去的,还有垫江角雕和酱瓜、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垫江人把角雕和酱瓜、竹编也做到了极致。在一个小小的牛角上,雕刻下了山水风光、生活百态的大千世界,走出国门,远赴欧亚国家,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传统技艺的重要载体。垫江酱瓜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凭着精湛的腌制技术,垫江人把一根普普通通的花瓜做成了传承三百年的美食,成为“中华百年老字号”。竹编本是生活用品的编织技艺,但善于创新的垫江人却把它编织成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寄托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品,充分展示了垫江人的聪明智慧和深厚情怀。

  垫江人对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把其留存在博物馆、记载于书本上,而是将其根植于生活中、壮大于产业间,将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深深融入垫江人的血脉之中。

  迎风湖湿地公园 中共垫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一业美乡村 全域兴康养

  当日历还停留在20世纪最后一页的时候,垫江县太平镇龙华村的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99年春天,时任太平镇党委书记的邓正友到龙华村调研工作,发现老百姓种植的药材“粉丹”漫山遍野,其花艳丽无比,酷似牡丹。邓书记没见过牡丹,便采了几朵带回去验证。验证结果让其兴奋不已,“粉丹”正是牡丹!他萌发了搞乡村旅游的想法,立即召开党委会研究如何把公路修进山里,说服山民整治房屋办民宿、开农家乐。

  经过一年的准备,2000年春天,垫江县第一届牡丹节在该村的楠竹山举行。从此,山水牡丹在药用价值上兼具了观光价值,垫江的乡村旅游业以此为标志应运而生,让垫江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