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乡亲脱贫,他赶回家乡(脱贫故事)
时间:2019-06-26 14:4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细雨成阴 点击:次
陈纪元是宁夏盐池县猫头梁村人。过去,家乡生态恶劣,他不得不外出“讨生活”。如今,生态好转了,陈纪元在外头也攒了一些钱,动了返乡创业的心思。他觉得,回乡发展好种植业,带着乡亲一起富,比一个人干工程强。在政府扶持下,他建立了创业示范基地,发展现代农业。他在自家田里试种新品种,种好了,再向乡亲们推广。这样一来,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青山乡的村民们说起往昔,仍心有余悸。 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青山乡,如今树影婆娑。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不少人返乡创业,青山乡猫头梁村二道湖自然村村民陈纪元便是其中之一。 曾经恶劣的生态“驱赶”年轻的陈纪元外出务工,跑运输、做工程,赚得了资金,也积累了人脉。如今生态好转,陈纪元动了回乡创业的心思。2014年,他返乡成立盐池县绿林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政府扶持下,建立了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发展现代农业,陈纪元甩开膀子干,积累经验后便推广,拉着周边农户一起来,成了村里的致富领头人。 “我把路蹚出来,乡亲们脱贫的路就宽了!” 遇见陈纪元的时候,一马平川的沙地上,烈阳正晒。眼前300余亩的黄花菜田,一眼望不到头。肤色黝黑的陈纪元正忙活着除草,干得起劲。 是贫穷,把陈纪元赶出了家乡。 陈纪元自幼家贫,从他记事起,母亲就病着。中考成绩出来后,陈纪元落榜,家人连复读的学费都拿不出来,陈纪元自此放弃了学业。家里有70亩地,陈纪元种了两年,就心酸了两年。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早年间全县有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地,土壤肥力差,靠天吃饭也成了一种奢侈。一年下来种地的收成,还喂不饱一家人的肚子。16岁的陈纪元下了狠心——外出打工。 早些年,陈纪元帮人拉煤,结算运费时发现老板多给了1万元,“当时1万元也不是小数目,我需要跑大半年的运输才挣得来。”陈纪元回来给老板说算错了。老板还以为陈纪元想多要运费,坚称数目没错,陈纪元拿来纸笔演算后,老板才知道是说多给了钱,于是日后煤厂的运输都找陈纪元来。渐渐的,陈纪元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信赖……在外打拼近20年,陈纪元已积累了上百万元的财富。 2014年的清明节,陈纪元回乡扫墓。“当时看到,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多大变化,但生态的好转十分明显。经过多年的封山禁牧、植树造林,年扬沙天气由54天降至9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我就想着回来了。”他回忆道。虽然多年跑运输、承揽土方工程,陈纪元还是喜欢搞农业种植。他说,一个村子里有2000亩地,可能真正能用上的只有200亩。沙地土质还是不适宜很多传统农作物的生长,而且还有大量的盐碱地。要把这些土地的潜力挖出来就好了!“我把路蹚出来,乡亲们脱贫的路就宽了!这不比个人干工程强吗?” 说干就干,陈纪元决定:挖下沙里刨金第一锹: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流转本村31户农户土地1070亩。 有了土地,陈纪元开始逐步规划建设:种植黄花200亩,核桃、大接杏等经果林160亩,香瓜、红从等瓜菜100亩,还养殖了滩鸡,新建了鱼塘……干得热火朝天。 说着容易,干起来可真费钱。猫头梁村地势不平整,一个盐碱坑就花了100多万元。“当时很多人觉得我在烧钱,种地哪有干工程来钱多?可我认准这条路了。”陈纪元相信科学种植的威力,他想在家乡吃吃这个“螃蟹”。“那时候乡亲们还是按老办法种地,收入很低。我对自己说,别急,等我干出个样子,大家会跟上来的!” “基本能保证30多户贫困户每户每年收入达到2万块钱。” 撬动脱贫致富的抓手是什么?黄花。 “土地高低不平,原本一亩地收入就二三百块钱,弄不好还赔钱。我想,怎么快速扭转这种‘种地赔钱’的局面呢?”站在种植基地前,陈纪元说起了自己的“黄花往事”。 盐池县域地处中部干旱带,昼夜温差大,土地含硒量高,所产的黄花品质更高,而且采用节水滴灌种植黄花,亩均可节水50%以上,陈纪元瞄准了这一产业。最初流转来土地后,陈纪元便尝试将其中300亩土地种上黄花。 陈纪元对农作物种植的敏锐直觉,与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 2016年到2017年,盐池县将黄花种植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每亩补贴700元,建档立卡户再增加200元。然而猫头梁村因地理位置限制,灌溉不便,加上黄花菜种植头三年显效慢,相较于其他村落,猫头梁村村民发展黄花产业,个人承担风险系数较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