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疗队、钟南山团队张挪富:把最危重的病人交给我们
时间:2020-03-10 12: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闪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 阳光正好,穿过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监护室ICU走廊,就来到了张挪富的办公室。他非常忙碌,与五名增援队员见面交流,检查进舱队员的防护措施,通过视频监控盯着医护人员为患者上ECMO……3月5日,是张挪富驰援武汉的第34天。 张挪富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教授,也是广东援鄂医疗队钟南山院士团队的领队。17年前,他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笑对病魔,立下战功;17年后,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他再次挺身而出,勇赴前线。 “在广州我们是接最重症的病人,在这里也要接最危重的病人。”张挪富语气平淡,却道出了院士团队的理所当然和责无旁贷。 以下是他的自述: 张挪富为湖北为武汉加油 主动接管ICU救最重的病人 今年春节,我原本计划回河南老家,陪一陪九十多岁的老父亲。一年到头,老人就盼着家人团聚。没想到,一切都被这场疫情打乱了。 1月24日,武汉疫情升级,我所在的医院也启动了一级预案。作为院里行政干部和呼吸内科专家,我留守在广州,随时准备应战。2003年非典爆发时,我就主动请缨,身赴一线,算是积累了抗击疫情的经验。所以,这一次,我也积极报名到武汉支援。 2月1日,接到带领重症医学团队驰援武汉的通知后,我马上交接好工作,回家拿了几套换洗衣服就出发。时间紧迫,我一心想着工作,匆匆离家,出门前也没抱一抱9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悔。 这次来武汉,我们受钟南山院士所托,有7名队员来自医院呼研所,50名队员来自广医系统和其他几家医院。我作为领队,其实压力不小,既要保证圆满完成任务,又要把队员们全部平安带回去。 其实,相比非典时期,现在的各方面医疗技术、条件都改善很多。但真正到了武汉,我还是震惊了,病患每天都在增加,因为条件有限,患者积压和耽搁的时间比较长,初期的病死率比较高。 我们刚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时,这里已经收治了200多名重症患者。保守估计,当时已经有20人需要进ICU了,但实际上无一人插管,因为缺少ICU床位与医护人员。时间不等人,在广州,我们团队本就是接最重症的病人。到了这里,我主动向院方提出,要接管ICU病房,救治最危重的患者。 风雨中队员们的疲惫身影让我流泪失眠 在协和西院,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改造ICU病区。由于这里的ICU是正压病房,不符合收治传染病患者要求,也威胁着医护人员的安全。我们与院方沟通,将手术室的清洁区作为ICU清洁区使用;由于病区缺少缓冲间,又将ICU门前另加设三个铁皮屋用作缓冲间,以达到“三区两通道”的院感要求。最后,仅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改造。 2月3日晚上9点半,我们马不停蹄正式接收病人。当晚,队员们就对两名危重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跟轻症患者不同,病情瞬息万变,治疗时机非常重要,早一分钟给他们有创通气支持,他们就多一份与病魔斗争到底的把握。 为了实现与大后方进行疑难危重病例的远程会诊,我们又想方设法,搭建起一套完整的远程视频会诊系统。每周一下午,准时与“大本营”连线。钟院士亲自指导,其中一位经历三次视频会诊的危重症患者,已经成功拔除气管插管转入普通隔离病房。 最初的10天里,重症病人有增无减。由于各种因素,当时我们虽然很忙碌,但不够有序。2月12日以后,工作慢慢理顺了,逐渐开始进入科学施治、精细化治疗。 有天晚上,风雨交加,我回到酒店,与后方团队沟通,处理其他事情。到了晚上10点半,队员们忙完工作,走出病房,在楼下拍了一张合照,发到小群里。看到队员们疲惫的身影,我为队员们感到骄傲,也被他们深深感动,一个人在房间泪流满面。当天夜里,我失眠了,这么多年,这还是头一次。 由于人手紧张,一个月来,我和队员们一直没有时间休息。那么多危重病人,等着我们去救命,实在放心不下,也不能休息。最近,这里又多了不少增援队员,医疗队达到了100多人。我们压力得到缓解,我给队员们安排了适当调休,但有人还是放弃了休息。 危重症患者拔管成功,张挪富(右三)与队员们欢呼庆祝 女儿给我写信赞我是英雄 我的爱人也是医生,工作也比较忙,岳父岳母帮我们带孩子。有时,晚上我忙完,想与家里视频聊天,可孩子们已经睡着了。 半个月前,女儿给我写了一封信。女儿说,她和弟弟都很想念我,现在很多人生病,国家有难,爸爸是去帮忙了,完成任务后就回来陪我们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