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让中小企业“活起来”
时间:2020-03-15 18: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现金流等方面严峻考验。面对压力,企业该如何应对自救?政策层面应如何发力?就此,《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肖星。 肖星认为,当前重要的是改善政策环境,放水养鱼,让中小企业“活起来”。这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发力,降低企业税负,合理调整社保政策,整合利用多种数据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审核体系,真正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也要练好内功,调整经营思路和模式,提高效率,探索新的发展契机。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中小企业受到较大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很多行业无法正常开业,有些行业虽然能开工,但面临用工短缺、物流不畅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企业业绩下滑,更严重的会面临现金流断流等风险。”肖星介绍说。 根据清华大学教授朱武祥、刘军、魏炜和欧阳良宜对1435家中小企业所做的调查,35.96%的企业认为自己账上的现金只够维持一个月的生存;31.92%的企业认为只能维持两个月;17.03%的企业认为只能维持三个月;只有9.2%的企业认为自己账上的现金可以维持企业六个月以上的生存。 “这一方面说明疫情对一些行业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长期处在一种资金链非常紧张的状态下。”肖星认为。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减税降费、加大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等一系列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好事,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精准发力。”肖星认为。 例如,融资难、融资贵痼疾的解决需要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事实上,近两年来,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 “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不强,是因为中小企业贷款分散、业务量大、风险高,简单要求达到一定比例,容易造成坏账。”肖星表示,中小企业很多财务数据不规范,甚至有的企业和所有者的账户都是不分开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审核体系很难适应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要求,也就是说借助财务数据做评估,很多时候是失效的。所以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需要将财务、税务、水电费、房租、诉讼等多种数据有效整合,使得银行确实能够真正利用这些数据快速做出综合的风险评判。 “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很有必要,但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要防止过剩。而且硬件投资更需要跟软件系统、人才培养等相匹配,要同步加大这类软性投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科技投入的利用效率。”肖星建议。 对于如何应对疫情冲击,她还建议,应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流转税税负,考虑合理调整社保政策。而对于企业来说,在及时了解上述国家帮扶政策并善加利用的同时,要更好地思考自身的经营思路和模式,从而实现转型发展。 肖星指出,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当前很多中小企业缺钱固然有融资难融资贵的环境因素,但也与自身效率不够高有关,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量的固定投入,二是日常资金周转周期长。 在她看来,现在要把疫情中失去的时间、遭受的损失弥补回来,就要进一步提高效率。一方面是通过流程优化,另一方面是进行数字化转型,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日常运营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每个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要素,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如制造业可以想想如何让自己的资产变轻,服务业想想怎么跟互联网、大数据结合。 肖星举例说,有家创业公司原本将自己定位为设备制造商,但它的竞争对手是国外著名企业,虽然这家公司前期通过消化国外技术进行国产化,在技术上不落后,但是未来保持技术领先的能力不足,而且设备制造的模式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不匹配,不如借助自己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做设备维修服务,这样不仅避免需要持续保持技术领先的压力,还可以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这家企业后来按这个思路调整了商业模式,企业发展很快。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业在疫情中化危为机,探索出新的发展契机。 “对于一些行业来说,这次疫情也是一个契机。”肖星认为,远程医疗、数字化转型、继续教育等行业都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记者王璐) (责编:栗翘楚、庄红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