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明星娱乐 >

北京前门站台的海报里,武汉90后护士邱琳玉在奔跑

楚天都市报4月6日讯(记者陈凌燕 通讯员刘望)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手提氧枕、急救箱,在住宅区的小路上快跑,这幅定格的影像,眼下发布在北京前门公交站牌处。海报中的急行者,是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派驻岱山120站点的90后护士邱琳玉。

从去年11月起,邱琳玉和马雪莹、王莹从武汉市第六医院派驻至武汉市丹水池街卫生服务中心(岱山医院)急救站后,她们都是1991年出生,疫情爆发后顶着身体、心理双重压力,一直工作至今。

北京前门公交站台,画幅主角便是邱琳玉

邱琳玉手持氧枕、急救箱,与时间赛跑

照片登上北京公交站台,很意外

“以这种方式去了趟北京,感谢记者小哥提供的图片。”3月31日,邱琳玉发了这条朋友圈。邱琳玉说道,当天晚上自己收到一名记者发给她的照片,“我挺意外的,没想到自己能出现在北京街头,也挺开心的,说明社会各界对医护人员的认可。”回忆起照片中的自己,她说当时正值武汉疫情高峰期,那天自己从病患的楼栋冲下来,“那位居民是疑似新冠病患,我连忙对跟拍记者喊:快闪开,是疑似病人。没想到那一霎被拍下来了。”

战疫高峰期时,120出车连轴转,一个班下来整个人累得要虚脱。邱琳玉最难忘的是2月初,有一个84岁的患上新冠肺炎的婆婆,因辗转多家医院没床位,整个转院单趟就花了6小时,从晚上8点出车一直到次日凌晨2点才终于把老人安顿好。转运途中,老人血氧饱和度不到70,必须得持续吸氧,邱琳玉一边捏氧枕,一边还要密切监测其血氧、心电,同时还协助医生联系收治医院。“那6个小时里,总共捏瘪了8个氧枕,才保住她的血氧没往下掉。”最终经多方努力,终于给老人协调到定点收治医院,邱琳玉一直陪护她做完CT检查,办理完入院手续,“离开时,那个婆婆捏着我的手,虚弱地说了句:丫头,谢谢你!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就出来了。”

在救护车上充氧枕

到站点已是下午3点多,午餐只能简单热一下再吃

为了患者,她们冲过人海

为了患者,邱琳玉和她的伙伴们,一次次冲入人海,奔跑抢时间。

1月24日下午,王莹也在医院门诊大厅里狂奔,只为给患者充氧枕,“奔跑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像个小飞人。”灌氧气的地方也要排队,好在听说她是120急救站的护士,人们主动让她排到前面,她来回飞奔,为患者续上了吸氧。

马雪莹说,疫情期间每一趟出车的平均时间至少2小时,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直线距离仅40厘米,救护车里的工作空间只有8个平方米。战疫期间,她们在这样密闭狭小的空间里,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上演了一场场生死时速。“有一次全程4小时的出车,护送一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第二天我自己也开始干咳,咳得剧烈时感觉心、肺都快咳炸了,当时我觉得特别恐惧,尤其是想到家里不到2岁的女儿时,不由自主还落泪。”站长沈小波得知后,陪她在武汉市第六医院CT室检查,所幸并无大碍。

2月初,岱山站接到了一个路人的求援电话,称有一老汉在路边晕倒。马雪莹第一时间随车赶赴现场后,发现报警人已不在,老汉则倒在路边。检查发现老汉是虚弱、肌饿导致,她就把车上的食物、饮品拿给了他吃。得知老汉是个流浪者,马雪莹和急救站的同事们商量决定轮流为他送餐,送餐一周后大家又帮老汉找到了管辖社区,完成交接后才放心撤离。

这就是三朵金花的抗疫故事,她们希望武汉赶紧好起来,回到安稳快乐的岁月里。

马雪莹与同事们坚持为老汉送饭一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