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军事直击 >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2)

“我爷爷那时候主要种的是杨树,我们现在种的是樟子松。去年我还试着栽上了苹果树,过几年应该就能挂果了。”郭成旺的长孙、今年49岁的郭建军说,如今的毛团村不仅再不惧风沙侵袭,还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图为被划为沙漠观察点的毛乌素沙漠。 党田野 摄

榆林市榆阳区是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地形地貌为“七沙二山一分田”。榆阳区的补浪河乡地处于毛乌素沙漠南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没,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几千座移动沙丘,虎视眈眈。每当狂风大作之时,沙尘滚滚,遮天蔽日。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看不到一点绿。

沙夺良田,沙进人退,当地许多人迫于生计,远走他乡。当时的榆阳,透着一种“窒息感”。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图为首批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党田野 摄

为了实现“绿色”梦想,当地在1974年成立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在当地风沙侵蚀最严重的补浪河黑风口安营扎寨,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植树造林运动。45年来,380多位姑娘前赴后继,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茫茫大漠中。

“小时候风沙比较大,沙子打在脸上很疼,眼睛都睁不开,而现在的补浪河已是绿树成荫。”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十四任连长席彩娥说,老连长、老民兵们亲手种下的树,很多比自己年纪都大。

据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三任连长贺利娥回忆,当初此地是大片的荒漠,方圆几里都找不到一根柴火。开始治理的时候,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姐妹们就自己盖房子、种树、育苗,誓要把这个沙漠治理好。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图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治沙情景再现。党田野 摄

说起当年治沙的艰辛,贺利娥记忆犹新。“当时大家都有疑惑,这个树到底能不能种活。有一次,下午刚种的树苗晚上遭受大风,第二天风刮的什么也没有了。姐妹们都急哭了,大家跪在地上拿手往开刨,手都流血了。”贺利娥说,现在每回到治沙连一次,就像回到娘家一次。看到我们种的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想爱护它。

“最初十年,我们艰苦奋斗,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自然灾害斗。从煤油灯下的扫盲,到马灯下的夜校;从全连60多人一年仅有20多块钱医药费,到自己种植各种中草药治病。我们就是一个同心圆,为治沙而生。”第一代老民兵贺莎莲回忆。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驻地如今的风景。图片来源: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而年近古稀的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至今依旧在榆林市定边县“战斗”。一部生态建设史就是一部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史,一代代林业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毛乌素沙漠上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绿色走廊。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图为飞播治沙。 榆阳区林业局供图

榆阳区小壕兔乡刀兔村村主任蒋召堂说,刀兔村以前有几块大沙,很有名气。风沙很暴烈,稍微有点风就刮的什么都看不见了。治理时,家家户户担筐的担筐拉车的拉车,在这个地方种树。“这几年,这块樟子松长得确实不错,整个生态也就好了。生态好了,人的心态也好了,生活也好了,我们这个村的发展也就起来了。”

即将被“憋屈”死的毛乌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图为百万亩樟子松基地。榆阳区林业局供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