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CIO李莹受邀混沌大学课堂 详解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的洞察与实践
时间:2020-05-13 20:1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加快5G 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设,是加速“疫”后经济重建的关键动力。在人工智能领域,依托百度深耕多年的AI技术,百度地图率先进化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用AI技术不断革新人们的出行体验。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最大的智能化位置服务平台,百度地图将与地理位置紧密相关的服务及行业当作主战场,将地图时空大数据智能化应用行业开辟为新战场,充分辅助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并将AI能力开放给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及开发者,让城市管理更智慧,让交通更顺畅。 真实、准确、时效、交互 打造精益求精的地图体验 无论是对用户出行需求的满足,还是将地图能力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百度地图运用AI技术所构建的差异化壁垒都清晰可见。 除海量数据采集外,核验时刻变更的POI信息对地图而言同样是不小的考验。百度地图将AI智能客服技术深度应用至POI核验工作中,由机器取代人工,自动拨打电话、发出通知或提出问题,以此核验办事地点变迁、营业时间变更等信息,并基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人的回答自动解析和处理,从而高效保障地点信息的准确性。 百度副总裁、百度首席信息官、百度地图事业部总经理 李莹 真实、准确是用户对地图的核心诉求。在真实方面,百度地图以覆盖全球的海量数据为依托,以尖端AI技术为支撑,构建起平台富内容生态;通过活动事件预览、短视频等丰富形式多维刻画真实世界,连接多个服务小程序为用户出行提供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百度地图打造了以AI 为核心的“1+3”智能旅游产品矩阵,不但为国内用户带来视听一体化感知真实世界的体验,更进一步走向世界,为国人境外出行提供无限便利。在准确方面,百度地图基于“AI惯导+基础定位能力”实现对用户驾车状态的准确识别,达成了定位信号弱也能持续导航这一业界创新能力;而百度地图推出的精准引导与智行两大功能,在帮助用户精准到达目的地的同时,能为用户提供多种交通出行组合方案,最大化提升出行效率。 AI技术加持 为构建差异化壁垒提供重要保障 百度副总裁、百度首席信息官、百度地图事业部总经理 李莹 课上,李莹分享了百度地图的价值观: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通过AI技术创新实践,不断推动产品进化,打造精益求精的地图体验。她表示“百度地图自2005年上线至今15周年以来,已在AI技术浪潮中率先升级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智能化位置服务平台,凭借诸多业界突破性创新,成为第五代地图的领跑者”。 在垂直行业赋能方面,百度地图为快递物流、用车出行、智能汽车、智能穿戴等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赋能合作伙伴实现智能化升级。例如,百度地图打造的智能物流引擎服务,帮助圆通等企业收寄点录入更准确、快递分单更高效、货车运输更规范,推动物流全域行业降本增效。而百度地图的网约车解决方案,已有效助力网约车合作伙伴更好地提升派单、接驾等各环节运营效率,完善司乘体验。截至目前,百度地图注册开发者数量达180万,日均位置服务请求次数超1200亿次,服务的移动应用数量也已达50万。 赋能各行各业 驰骋产业智能化升级战场 5月11日电 随着AI时代的加速到来,第五代地图——人工智能地图应运而生。5月9日,百度副总裁、百度首席信息官(CIO)、百度地图事业部总经理李莹亮相混沌大学课堂,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从洞察到实践》为主题,传授了百度地图在稳定市场格局下把握科技浪潮、打造极致AI产品体验,构建差异化壁垒,并撬动用户增长的实战经验。 于地图而言,道路数据是底层基础,数据生产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是地图准确的前提保障。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百度地图自2013年搭建自采队伍以来,已组建起中国规模最大、AI技术最强的数据采编团队,不仅拥有300余辆专业采集车及丰富全面的采集设备,还拥有一套高自动化、缜密且专业的制作流程。目前,百度地图80%数据生产环节已实现AI化,相较传统地图生产工艺,效率提升10倍以上。 百度地图在优化用户体验上的钻研,为其赢得了用户的认可。两年来,百度地图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整体满意度增幅达到10.7%,DAU和MAU逐年加大提升,智能语音累计用户数更是在1年内增长翻倍,百度地图定制语音包下载量近2000万。 从宏观层面看,百度地图已成为支撑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战略级资源。基于AI时空大数据,百度地图能够为各行业提供人口挖掘、客群分析、出行研究、位置评估等人、地、物研究,为国家城市规划提供重要参考。同时,百度地图还致力于将智能交通解决方案渗入城市的各个角落,辅助交管部门优化交通管理资源,与政府协作打造智能管理系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病”,提高城市交通运转效率。而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平台为相关部门机构指导人力物资调配提供了有益参考,助力全社会复工复产科学、有序、安全地进行,为城市的恢复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已然成为政府机构、媒体、公众研判疫情的重要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