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际新闻 >

我赶上了出国留学的春天(我和我的祖国(17)·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1978年4月,怀着兴奋、怀着忐忑,我登上南下的列车,与山东大学外文系的4位恩师一起到上海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生的选拔考试。

  这是教育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举办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生选拔考试,也是教育部遵照党中央指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大胆尝试。这一决策在当时轰动了全国甚至海外,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育兴则国家兴,人才兴则民族强。派遣优秀学子出国留学,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需要。然而,因当时国家财力有限,也曾有人提出质疑:选拔年轻学生到欧洲发达国家留学,一是费用高,二是青年学生到国外留学时间长,难免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和侵蚀,万一有的学生滞留不归,有可能会造成人财两空。但实践证明,派遣优秀学生出国留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中国的迅速崛起注入了活力,成为中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列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我不由探身窗外,望着这座长江有史以来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桥,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是新中国独立自强的象征,也是新中国建设者们智慧和心血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几代人的心中。

  过了南京,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的油菜花与江南的绿水青山相映生辉。这让我想起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何等的壮丽与辽阔!

  到了上海外语学院,两位老师怕我贪玩,提醒说:“小魏,各校考生都在认真复习、积极准备,你也应认真复习、不负众望,常言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吗!”其实,我对这次考试心里是没底的。我大学毕业后,就当了山东大学外文系七四级英语专业的辅导员,两年没在教学第一线,再加上是和导师一起考试,我有些不敢奢望。然而,能够参加这次考试是学校系总支对我的关爱和期望,责任重大。离开济南之际,学生们送我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祝老师马到成功”,我也是带着他们的嘱托和厚望参加考试的。我回想自己当任课教师时,为教好每一节课,总是跑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对着镜子练发音的经历,给自己鼓劲。

  1978年4月15日开始考试,上午笔试,下午口试。笔试是一份二十几页厚的考卷,不仅我从未见过,恩师也从未见过。这是一次重要的考试改革,一份初始的现代考卷,以适应国外考试的标准与要求,也开启了出国留学考试的先河。试卷是打印的,而非当时常见的刻印卷,不仅比平时考卷厚几倍,而且内容复杂多样,有语法、改错、选择填空、阅读理解等。

  没有胜负的顾虑也就没有过分的压力和紧张,只把这次考试作为一次尝试、一次历练。我的策略是“先易后难、该得的分不能丢,不该得的分尽量争取”。两个小时,考场鸦雀无声,偶尔传来监考老师的踱步,我静心答题,直到把试题全部做完。

  下午口试时,前排坐着3位主考官,还有一名外籍人士。考试采取播放录音然后答题的做法,录音播两遍,一遍为试听,重播后便开始答题。播放录音开始,我便感到似曾相识,原来是关于中国古代60岁以上老人的故事,小时候曾听奶奶讲过。听完录音,心中庆幸,答起题来更觉胸有成竹,生词仿佛不再陌生,有一两道难题也迎刃而解。

  1978年6月的一天,我接到教育部的通知:7月到北京集训,9月赴英国读书,为期3年。

  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份喜悦告诉身怀六甲的妻子。妻子惊讶地说:“只听说你考研,没有听说你参加出国留学考试啊!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提前告诉一声,让我好有个心理准备?!”我解释说:“本已拿到考研准考证,但系总支又通知我参加出国留学考试。山大5人参加,其余4位是我老师,我一点把握都没有,怕让你平添一份牵挂。没想到我和李老师榜上有名。”

  临行前,妻子嘱咐说:“要走了就不要牵挂。3年后我送你一个健康的孩子,你为祖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那是一个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也是学子们出国留学的春天,更是我命运的转折点、事业开拓进取的奠基石。回顾过往,感谢改革开放给了我出国考试的机会,让我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之中。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出国留学这段往事,让我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努力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原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馆教育领事)

(责编:袁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