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军事直击 >

吴元新:泽被天下,为优秀民间文艺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2)

从一个学徒,到中央工艺美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进修生,再到能够站在最高院校的讲台上,北京给了我更大的自信。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中,北京这座城市,请我来传授蓝印花布技艺,给我反哺的却更多。

北京的开放性思维,新的理念,创新能力,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一直认为,与其说我是到北京来是传授技艺,不如说是到北京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后来的十年,我是边教学边学习,中央美术学院每年的毕业展览期我都会来,学生的展览给我很大的启发,回到家里以后又在作坊中把在北京学到的看到的新的思维用在设计中,然后第二年我再回来教学,如此循环往复。我这辈子是从染坊到北京院校,再回染坊,然后再到北京院校……于我来说是不断充电学习的机会。

记者:您觉得北京对于您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怎样的助力作用?

吴元新:从北京这个文化历史名城中,能够不断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在很多地方给中青年传承人才讲课的时候,我一直讲我是北京的受益者。北京所有的工艺美术展览,无论是在民族文化宫还是在农展馆、世纪坛、国家博物馆……每一次来参加展览,都是广泛吸收到整个相关传统印染技艺的影响,既是跨界融合,又是我们在同行之间交流学习。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每年都有民间艺术博览会,最初几年都是在北京,我每年都会到北京,通过展览交流,吸收相关艺术的优势,融进我的创新中。

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给予我一个更高的平台,冯骥才先生坚持学术立会,作为传承人,我进入主席团以后,他们要求我把我的技艺、我的创新设计思维记录下来,出版成册。感受最深的是,我由此开始从一个不自觉的传承人开始向自觉的理论研究者、专家转变。后来我出版了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印染技艺》,对三千年来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的脉络进行了梳理。蓝印花布起源于800多年前的南宋,800多年之前怎么印,我不断深入往前挖掘,一直挖到了三千年来中国传统印染技艺。我在传承了一生的技艺上进行历史文化研究,后来又拿这个做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的重点课题《中国蓝印花布纹样研究》,梳理了全国21个省市蓝印花布的发展传承脉络,这本书马上要出版了。冯骥才先生又鼓励我把我收藏的3万多件蓝印花布精品进行梳理,出版20卷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要摸清全国蓝印花布主产地的家底,把流失在民间的蓝印花布优秀作品都出版成书。今年已经启动,会有两本书出版,一本是《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一本是《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湖南卷》,接下来会花十年时间,出版20卷本,再现它的辉煌。这是我到北京的一大收获。

对我来讲,北京是改变了我一生命运的城市,也改变了蓝印花布的命运。我在北京做了无数次蓝印花布展览,2007年温家宝总理来看我们全家在世纪坛的蓝印花布的技艺展示。我女儿后来考大学,也是选择了北京,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也是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后来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项目、研培项目放到了南通大学,全国其他产区的蓝印花布传承人群通过这些项目到南通去培训。通过这样的项目,我女儿又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习,研究蓝印花布的保护和传承。2009年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60周年之际,冯骥才先生邀请我母亲到北京民族文化宫向全国人民演示蓝印花布的纺织技艺,那时我母亲83岁。冯骥才先生帮我两个孙女起了名字,大的叫苏染,小的叫美印,希望我们全家四代人能够把蓝印花布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四代人同北京的关系。我们全家都从北京感受北京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滋养,回到家乡,再不断保护传承发展。

记者:您是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又被评为中国年度非遗人物之一,您怎么看待北京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有什么建议?

吴元新:我一辈子是不断地从染坊走进院校,再把院校学到的东西拿回到染坊实践,一辈子就是从传统到现代设计再回到传统,再到现代设计,一辈子就是从地方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地方,将北京给予的文化资源用到蓝印花布的根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