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也是内在需要(财经观)
时间:2019-07-13 17: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细雨成阴 点击:次
对于当下的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开放既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客观要求,也是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将取消证券、期货、寿险外资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落实好征信、信用评级、支付等领域外资机构国民待遇,扩大债券市场双向开放……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再次表明了开放金融市场的决心和信心。 “开放”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是一个高频词。去年以来,一系列开放举措加快推出,包括合资保险资管公司、外资控股券商、外资养老险公司等在内的一批新型金融机构相继落地。今年5月,银保监会再度推出12条对外开放新举措,进一步提升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取消中资银行的持股比例上限,鼓励中外金融机构开展多领域合作,并扩大了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刚刚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重申此前的开放承诺,将外资对证券、基金、期货及寿险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意味着什么,又将带来什么,各方对此颇为关注。 对于当下的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开放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客观要求。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现有金融业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和服务水平还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增加和创新金融供给。引入更多国际先进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中国市场,有利于丰富产品工具,拓展市场深度,增强市场竞争,实现金融资源更合理、高效配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财富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居民对金融服务的“质”和“量”都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过去,市场上面对普通百姓的理财产品大多趋于同质化,理财渠道也相对狭窄,专业化、个性化的理财机构比较稀缺。而在成熟市场上,不少“小而精”的专业化金融机构在很多细分市场上已有多年经营历史,拥有精深的专业能力,比如财富管理、养老和健康保险、消费金融等。引入这类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有利于满足日益多样化、精细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开放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开放的市场中成长和成熟,是金融业发展的必修课。以银行为例,上一轮银行业开放中,不少战略投资者为其带来了新的理念、服务和产品,帮助中国银行业搭建起科学的内部构架。正是因为这些“开放红利”,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银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在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我国的四家大型银行已位列前十。 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更大的金融开放。目前,银行业规模已经很庞大,但在精细化服务、利率定价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公司治理等方面,还有不少功课要补。比如,部分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水平不高,过于注重规模效益而忽视风险等。让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参与中国金融机构运营,将带来审慎、精细化的经营理念,改进中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更开放的金融市场需要更有效的金融监管。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在防范化解金融市场风险过程中积累了经验,监管短板逐步补齐,监管专业性也在不断提升。未来,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运行的复杂程度也会相应增加,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做好充分准备,进一步提升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保驾护航。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08日 18 版) (责编:冯粒、岳弘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