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谈脱贫工作:如何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难题(2)

贫困户杨昌辉,文化低,担心工作不好找。干部掐着指头帮他算增收账:“你想想,在家种田,顶多管个温饱,进城免费培训,找个活干,一个月收入能顶你种一年田。”

为什么搬?副县长吴苏屏耐心解释:寨子条件差,一人种几分地,吃饱都不容易,致富更不可能。到了城里,楼下是药店、小学就在旁边,老人一迈腿就可以去广场遛弯。“不光看眼前,也要看长远,多看看孩子们的希望。”

往哪儿搬?政策实打实。县里针对1.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统一规划安置点,临近县城、就业方便,楼房一年建起来。

下了山,干什么?先上产业后搬迁,县里实施产业、就业、帮扶、培训、服务“五个全覆盖”,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磨破嘴皮子,不少人心动了……2018年1月,格列寨的第三次院坝会上,一半以上人家同意搬迁。

一些老人还有顾虑:搬走了,户口怎么办?山林、田地怎么办?

政策再讲细、讲透。吴苏屏又来到寨里院坝会,给村民一条条解答:搬不搬,看自愿;进城户口迁不迁,也是自愿。原来的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都不变。也就是说,地,今后还可以种;如果将来寨子搞建设,土地补偿也还有你的份。

改变老观念不容易。杨昌良家的面包车成了乡亲们的“共享汽车”,一拨拨拉着村民去安置点体验。眼见为实:新楼房漂亮,不烧柴火,厕所干净,一拧水龙头能出来热水……

真心终于解开“心结”。老人们的心也动了:“这么好的政策,还想啥?搬!”

2018年经村里申请,县乡两级审核合格,格列寨纳入整寨搬迁对象,共搬迁41户16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47人,搬迁率达85%。

奔向新生活:不是一搬了之,要让户户有营生、能脱贫、可致富

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这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考验。

走进剑河县仰阿莎街道思源社区,楼房灰顶黄墙,保留民族特色,干净的水泥路,宽敞的广场,货源丰富的超市……格列寨第一批搬迁户已经入住。

生活方式变了。杨昌辉的新家在10楼,100平方米的三居室整洁亮堂,老父亲也有了自己的房间。“山里生火在屋里,洗漱在屋外,哪像现在用电用水这么方便?烧饭用煤气,天天能洗澡,比过去不知要强了多少!”

看病方便了。63岁的粟周然最满意下楼就是卫生站,一有空就能去量个血压,“小毛病不用挨,慢病有新政策,负担轻了,日子就有盼头。”

新家园有了归属感。“左邻右舍都是四乡八寨的乡亲,慢慢熟悉起来了。”搬迁户彭洪说。社区成立了党支部,建了居委会,每天晚上,老人们都在广场上对唱山歌,侗寨的习俗搬到城里,日子乐呵着呢。

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就业问题。以产业带就业,县里引进食用菌产业,建起20个智能化恒温种植基地,在搬迁安置点设立扶贫车间,能吸纳4000多人就业。结合用工需求,为贫困户专门定制培训,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外出打工。

“户户有营生”落到了实处。杨昌辉在县城物流公司当上搬运工,妻子谢桃红在扶贫车间分拣鸡枞菌,“我们两口子一个月挣5000多元,媳妇上班离家近,能照顾老人、接送孩子。”今年春节,他专门把村支书杨昌良请到自己的新家:“多亏大哥劝我,要不是搬下来,咱家的日子哪能翻得了身!”

大山里边,产业也在跟进。去年麻龙村集体流转30亩冬闲田,种了30万棒黑木耳,以入股分红的形式覆盖全部贫困户,每户年分红4000元。“有工打、有红分,今年全部脱贫摘帽!”杨昌良充满信心。

更难得的是,村里人的观念变了。在格列寨刚召开的第六次院坝会上,村民们不再为搬迁纠结,而是开始谋划未来的发展。大家提出新期盼:“盘活山里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长出更多新钱袋。”“城里机会不少,希望推荐一些更稳当、收入高的工作。”“想开个小卖店,盼着能把贷款贷下来”……

村民们的心声,吴苏屏一一记下!他告诉大家,县里打算引进眼镜厂、电子加工厂等企业,再增加公益性岗位,保障一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站在格列寨院坝上,记者看到:一处处宅基地正在拆迁、复垦,土地又长出新绿。乡亲们的生活不正像这一簇簇新绿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希望吗?

记者手记:搬迁,先安“心”

常听说搬山容易搬“心”难。的确,在格列寨采访时,记者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