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热点要闻 >

“莆田系”渗入社区门诊 经营者极力掩饰身份(2)

  在梳理过程中,信网发现大多数“莆田系”社区门诊注册于2017年左右,时间点十分密集,比如德康门诊、京都门诊都是在这个时间段里注册成立的,而这个时间点正是在“魏则西事件”发生之后。不过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莆田系”是因“魏则西事件”才转型社区门诊。

  而业内人士分析,在当时的环境下,对整个“莆田系”的打击巨大,传统的男科和妇科医院已经不能适应现状,众多“莆田系”医疗机构急于寻找新的盈利点,转而瞄向了社区门诊。

  据一名接近“莆田系”的知情人士透露,“莆田系”医院的经营者都不愿意提及自己“莆田系”的身份。而对于涉及“莆田系”的话题,该知情人士也表示,“莆田系”的经营者认为很敏感。

  随着财富的积累,“莆田系”也越来越趋于正规,除了近几年的监管政策越来越严格之外,也跟“莆田系”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转变有关,大多数经营者也希望做成正规的医疗机构。

  “莆田系”虽然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几十年留下的习惯不会一时摒弃,比如极力推荐患者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消费,以此来达到盈利目的。只不过随着现在的监管力度加大而有所收敛,但仍存在一些僭越法律底线的情况,像张女士在德康门诊的遭遇就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并不稀奇:“行业内的人对法律法规的研究透彻,对于一些涉及违法成本较低的情况,便会肆无忌惮。”从本质上来看,“莆田系”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我们所认知的医疗是救死扶伤,当这两者碰撞到一起,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望而却步,市民对“莆田系”心存芥蒂

  而在市民的眼中,不少人对“莆田系”这三个字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市民陈先生告诉信网:“如果离家近,看头疼感冒等小病,在门诊相关手续都齐全的情况下,不会考虑社区门诊是否‘莆田系’。”而其他不选择“莆田系”社区门诊的人群给出的理由则都很直接:“名声不好。”

  在采访中信网得知,大多数人对“莆田系”之前的名声比较在意。这也是“莆田系”社区门诊经营者不愿提及身份的重要原因。

  也有市民表示:“‘莆田系’无所不用的盈利手段让人后怕,即便是正规门诊,但鉴于之前的劣迹斑斑,仍然会想当然地认为在‘莆田系’门诊看病贵。”市民王女士告诉信网,现在青岛市市区里的社区门诊数量这么多,患者可选择性很高,没必要非要选择“莆田系”社区门诊,以此承担一些风险,“除非我不知道是‘莆田系’门诊,否则我宁愿去三甲医院排队,也不会选择在这种门诊看病,尽管它可能各项都很正规,但我不会去冒这种可以不必承受的风险。”

  实际上,无论“莆田系”还是其他门诊,在成立时都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而主管部门在审批时认可的只是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并不会以是否“莆田系”为审批标准。关于这一点,信网也从青岛市卫健委了解到,设立社区门诊有关于面积、诊室、人员等标准要求,符合相关要求的就可以向区级卫健局申请设立门诊。

  信网注意到,在调查采访中,相比于官方认定的相关资质,市民其实更在乎口碑。因此,市民尤其担心会遇到像张女士在德康门诊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北京大成(青岛)律师事务所的隋鹏飞律师表示:“很多市民往往对社区门诊存有偏见。这也不难理解,属于正常的反应。”隋律师表示,法律虽没有对设立门诊有其他的要求,但要想办好门诊,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所有的门诊都应如此,树立良好的医德风尚,依法依规的行医。”

  医者仁心,“莆田系”更应重视口碑建设

  对于“莆田系”社区门诊,其他同行业的门诊经营者又是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对此,信网走访了青岛市区的几家社区门诊。

  “他们要来做社区门诊其实我没有什么意见,行业在这里摆着,我们没权利不让人家做。”经营着一家社区门诊的王先生告诉信网,行业的大门敞开,能否做的好,还是要看自身。“医疗技术好不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诚信经营,都关系到诊所的直接盈利,比如说治感冒,在这家门诊只要几十元,到那家门诊要花几百上千元,这个患者自己就能分辨清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