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幸福流淌城乡间!江苏盐城无水之池 百度影音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工作纪实(2)

盐城有“百河之城”之称,河网密布、纵横交错。然而,由于地处淮水走廊、里下河入海通道,全域水体水质十分脆弱,河道不畅通为现状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甚至影响到百姓的日常用水安全。

为改善原水水质,我市先后实施搬迁水源地化工企业、开挖盐龙湖水源地、建设原水互通工程等举措,但原水水质不稳定、饮用水安全隐患依然未得到根本解决。

“水里的问题,根子在岸上。”我市是平原水网地形,河水流动性先天不足,历史上城乡居民多沿河居住。在老城区,雨污合流,污水入河、淤泥堆积,易形成黑臭河。

针对民生痛点,回应百姓期盼。我市坚持系统性思维,实施“外引内治”举措,投入近200亿元,集中实施新水源地及跨区域引水工程、市区第Ⅲ防洪区水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实现精准治水新突破,倾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城市。

为从根本上解决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市委、市政府创新思维、果断决策,跳出盐城新辟优质水源地,实施新水源地及跨区域引水工程,从京杭大运河引入“长江水”,经过600多天艰苦卓绝的建设,“长江水”一路向东流入盐城,润泽千家万户,居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长江水”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自从2018年喝上‘长江水’后,家里的净水系统几乎不怎么用了,煮饭烧水都直接用自来水,感觉水质比以前好多了。”老盐城人赵月兰说,曾经担心了很多年的水问题终于彻底解决了,百姓是最开心的。

今年3月,市里又将市区水环境整治作为今年的重点民生工程加以推进,计划投入60亿元,还历史欠账,消除黑臭水体、连通城市河道、建设城市水系,实现“河海安澜、碧水畅流、岸绿景美、水韵盐阜、湿地之都”的美好愿景。

老城区的唐流河,过去处于城郊接合部,沿河人家厨房和卫生间的下水道都伸向河中央,唐流河成了“龙须沟”;眼下,正在整治中的唐流河开始重拾一身清爽,今年8月旧貌换新颜。如今,治理后的河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家住唐流河附近的市民张德权对河道整治前后的变化感受颇深:“过去这条河铺满垃圾水草,住在附近的居民白天晚上都不敢开窗。整治黑臭之后,河水很干净,打开窗户,空气清晰,环境大大改善,真的是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市区第Ⅲ防洪区水环境治理项目创新模式,打破过去碎片化治理,一改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治污方式,启动对全流域118条河流统筹整治,34条河道将全面消除黑臭。”市住建局城建处副处长华茂根说,突出强调结合水质、水量、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协同治理的新思路,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2020年基本完善污水管网体系。

组团蓝图振民心

立足城市发展定位,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以系统化思维整体谋划、科学规划、联合行动、聚力繁荣,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市委、市政府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南海未来城、范公堤、大洋湾、先锋岛、斗龙港、小马沟等中心城市组团建设,市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50多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30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打造宜居宜业新空间,智慧、人文、生态、宜居的江苏沿海中心城市初具雏形。

组团化建设重新定义“一座城”的概念,让城市迈向精明增长,紧凑发展,且更加聚焦民生,真正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既统筹了群众生产、生活、生态“一盘棋”,又从交通、医疗、教育、科技、养老、就业、旅游等方面多点发力,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和贴心服务,让城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乐地。

以组团为单元推动城市发展,是优化主城功能布局的关键举措,而交通则是畅通联动各组团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市合理配置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畅通城市“动脉”,改善“微循环”。市区“五纵三横”快速路网和“十三横十二纵”城市主干路网基本形成,有效缓解了城市拥堵:全市城市道路总面积6216万平方米,主次干道总长度1986公里;全国最宽的市政钢桥盐渎路通榆河大桥10月份具备通车条件;赣江路—海洋路连接大桥日前正式开工建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