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借壳“云养” 记者调查透视真相(2)
时间:2025-07-26 17: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检察日报 点击:次
据悉,不少推出非法“云养”项目的公司都选择开发App、微信小程序等“云养”平台,使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投资。在王洁看来,通过互联网平台运营“云养”项目,投资方式简单,投资者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下单,大大降低了投资门槛,同时,也增加了投资者前去实地考察的难度,更难揭穿骗局。 被害群体有类型化特点 “云养经济”领域犯罪的集资参与人、被害人都是哪些人呢? 记者调查发现,此问题分两种情况。在以线下运营、推广的“云养”项目中,被害人以中老年人为主。“相关不法分子会前往菜市场、社区等地宣传,对中老年人进行围猎。因为不少中老年人天然对农业、畜牧业等‘田间地头’的事物更感兴趣,自认为更了解此类活动。同时,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低,更容易接受虚假宣传,进而掏出自己的‘养老钱’。”据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检察院检察官姜缘介绍,在他办理的不法分子开发“人人一亩田”项目集资诈骗案件中,绝大部分被害人都是中老年人。 在湖北省随县以“土地代种植”为噱头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集资参与人的年龄层也集中在中老年,甚至不少集资参与人还是被亲友介绍参与投资的。“犯罪团伙常通过亲友、邻里推荐或社区宣讲等方式,利用熟人社会的信任链条扩散‘云养’项目,投资参与人易因‘人情’或‘从众心理’陷入骗局,甚至成为下线帮助宣传,最终害人又害己。”彭俊轩说。 而对于依托App等线上平台运营推广的、网络属性较强的“云养”项目,集资参与人数量更多,涉及地域范围更广,且没有统一的“画像”。江奥立告诉记者:“互联网的特性大大降低了投资门槛,也扩大了传播范围,什么年龄、职业、圈层的人,都有可能接触到非法‘云养’项目,陷入骗局。” 防范胜于打击 “‘云养经济’领域非法集资、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存在投资者多、分布广泛、监管难度大的特点,‘爆雷’风险极大,需引起警惕。”姜缘告诉记者,调查取证难度大,是在司法实践中办理“云养经济”领域案件遇到的问题之一。 追赃挽损难则是案件办理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朱泽民介绍,此类案件中,集资款多用于支付高额利息、组织虚假宣传、犯罪嫌疑人挥霍等,资金流追溯存在困难;多无真实资产支撑,难以弥补投资者的损失;案发存在滞后性,相关骗局往往持续时间长,投资者前期被高息利诱,直至平台崩盘才报案,此时资金已被转移消耗,错过最佳挽损时机。 “正因为此类案件追赃挽损难度大,所以,我认为对于‘云养经济’领域的犯罪来说,防范胜于打击。”参与办理“禾元农场”App“云养黑猪”传销案件的相关人员说道。 对此,记者调查发现,多地检察院积极围绕预防“云养经济”领域犯罪,开展宣传普法工作,通过印发宣传册、“两微一端”发布、深入城镇村社、田间地头开展法治宣讲等形式,以案释法揭露“云养”投资骗局套路和手法。 “公众如遇‘云养’骗局,要及时保存证据,维护自身权利,保存好合同、转账记录、宣传资料等,向公安机关报案,避免因拖延导致资金无法追回。”彭俊轩提醒,农业是需深耕厚植、遵循自然规律的实体经济,与鼓吹“短期暴利”的投机逻辑天然相悖,广大公众应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中心主任吕来明认为,相关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应尽到对“云养”App、小程序等的监管义务。“首先是资质审核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对App、小程序的运营主体进行资质核验。因为只有取得了金融管理部门的相关许可资质的主体,才能运营投资理财类产品。对运营主体的合法性进行审慎评估后,才能允许该App、小程序上架;如遇消费者投诉等情况,要引起重视,主动将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App、小程序一旦涉嫌非法集资、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协助司法机关办案,并协助参与者维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