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猪产业高质走吧量发展(锐财经)
时间:2019-09-18 18: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就当前猪肉产能下滑以及制约养猪业长期发展的诸多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政策部署。分析人士认为,《意见》的出台为生猪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保障,为现代生猪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对于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猪肉供应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供稳价拿出实招 发展生猪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生猪产业的短板和问题进一步暴露,稳产保供压力较大。 “针对今年以来我国生猪产能明显下滑,猪肉供应相对偏紧的问题,《意见》从促进生产、加快恢复、规范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保障种猪、仔猪及生猪产品有序调运,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加强生猪产销监测,完善市场调控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要求,相关部门都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将对调动养殖场户的积极性、促进增养补栏和保障猪肉市场的供给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说。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彭绍宗表示,储备调节是保供稳价的重要抓手。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大力推动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目前中央和地方层面冻猪肉收储量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同时,国家发改委还牵头制定重要时间节点的冻猪肉投放计划,在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和明年的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为猪肉市场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4月份以来,全国有不少地方食品价格上涨达到了联动机制的启动条件,发改委迅速向各地发出提示函,督促有关地方及时启动联动机制,按照时限要求,将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同时还指导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提高补贴标准。截至目前,各地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2.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达到1.29亿人次。”彭绍宗说。 排除障碍鼓励畜禽养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猪肉价格上涨源于非洲猪瘟及一些地方忽视甚至限制养猪业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意见》的及时出台,对于规范市场运行、纠正政策误差、稳定生猪生产、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将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 “短期看,非洲猪瘟疫情导致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下降较多,引发猪肉供求紧张;长期来看,一些地方在执行环保政策过程中存在‘一刀切’问题,影响了中小养殖户的生猪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正如《意见》所指出的那样,这一轮猪肉价格上涨也反映出我国养猪业产业布局不合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胡冰川说。 针对一些地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由,扩大禁养区的范围或者对养殖场“一关了之”等问题,《意见》明确了整改方向,如:严格依法依规科学划定禁养区,不得超范围划定禁养区;保障符合条件的种猪和仔猪调运,不得层层加码禁运限运;加快补助资金发放,由现行按年度结算调整为每半年结算发放一次等。 据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介绍,为落实好《意见》,有关部门对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的划定和管理工作拿出了明确措施。例如,依法科学划定禁养区。除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养殖区域之外,不得超范围划定禁养区。绝不能打着环保的旗号,借改善环境质量之名,随意扩大禁养区的范围。再如,对禁养区内关停需搬迁的规模化养殖场户优先支持异地重建,对于确需关闭和搬迁的养殖场户给予合理的过渡期,严禁“一律关停”等简单做法。 提升长期生猪供给能力 胡冰川进一步分析指出,与单纯的供给数量相比,猪肉产品的供给质量也是需要不断加力提升的。在这方面,《意见》提出的规范禁养区划定与管理、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带动中小养猪场(户)发展、加快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疫病检测和动物检疫等诸多举措显然很有针对性,兼顾了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未来,随着《意见》的实施特别是进口猪肉数量的增多,猪肉价格有望逐步回归均衡。”胡冰川预计。 除了扫除影响生猪养殖的短期障碍之外,《意见》还对提升长期生猪供给能力给出了实招。 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负责人高永举例说,《意见》就保障生猪养殖用地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一是强调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合理安排新增的生猪养殖用地;二是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增加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取消15亩上限,保障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用地的需求;三是鼓励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生猪生产,同时提出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支持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