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地方新闻 >

为祖国掌灯 展华夏之光疯狂猜歌宣南乐队 五代华灯人见证时代巨变记事(2)

  那时没有专门的车辆,只好借用其他单位的杉篙木架子,10米多高,上面铺上木板。站上去晃晃悠悠,心里直打鼓。清洗一基华灯,得挪动三四次架子,每挪动一次,就得先下来、再爬上去……

  夜幕降临,行驶在长安街上,华灯散发出的光芒柔和而明亮,照亮无数车辆行人前行的道路。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几十年前的华灯灯光却有点昏暗。

  最早的时候,华灯的灯泡是白炽灯,亮度低,使用寿命只有几百小时。“每年都要更换数次灯泡。换灯球,也要小心、再小心,因为不知道哪个有裂纹,拿不好就碎了。”王铁龙说。

  王庆余是第一代华灯人。时光荏苒,当年22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是82岁的老人。“那时没有专业化设备,靠手拉肩扛完成了华灯建设施工任务。”王庆余回忆道。从1960年开始,由北京供电局负责华灯的清洗检修工作,他正式进入华灯班。

  回忆起第一次清洗华灯,老人记忆犹新:那时没有专门的车辆,只好借用其他单位的杉篙木架子,10米多高,上面铺上木板。站上去晃晃悠悠,心里直打鼓。清洗一基华灯,得挪动三四次架子,每挪动一次,就得先下来、再爬上去。“第一天清洗,一个上午一基华灯都没做完。”王庆余回忆道,当时把胳膊都伸进去也够不着灯球的底部。

  1976年,从技校毕业的王铁龙刚进入华灯班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台破旧的十轮卡车,车上搭个架子,架子上搭板子。“从简易的梯子爬上去,像站在小船上,挺害怕的,有经验的老师傅在上面走着就像走平道一样。”王铁龙说,灯球的直径有半米,盛球都用大筐,一个筐一个球。

  60年,华灯车经历了多次更新迭代——从杉篙木架子、铁架子,到进口的十轮车、敞篷大解放,再到全新的自主研发的专用工程车……如今,华灯车不仅可以自由升降,车上还配备了高压水枪、气枪,清洗用水还实现了循环利用。“二十分钟就能清洗完一基。”陈春光说。

  正值高温,户外作业最怕的就是中暑。洗完一基华灯后,工人们在车上就能喝到冰镇矿泉水,吃到防暑降温药。“相比于过去自备干粮背水壶,现在的条件好太多了!”孟庆水感慨道。

  今年国庆节前,华灯班还将启用第五代华灯作业车,可以实现自动停车入位,加装了车载卫生间,在平台上还可以进行电脑操控。

  华灯光源则变得更亮、更节能。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华灯光源经历了第一次更新,球体内的白炽灯升级为450瓦自镇流高压汞灯,并在球灯下加装了投光灯,更好地为车辆、行人照明。

  2006年至2008年,华灯灯具、光源更换为85瓦电磁无极感应灯,八角亭内的500瓦白炽灯更换为100瓦无极灯。“高光效、低能耗的光源大大降低了华灯出现故障的情况,大部分光源都可以运行几万小时以上。”孟庆水说。

  随着科技进步,华灯班的工作重心由“勤修理”转向“治未病”,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更新管理理念,防患于未然。

  在北京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监控指挥中心,华灯分布图在大屏幕上清晰显示,每盏灯、每个灯泡的工作情况都实时反馈到后台智能监控系统。哪一个灯泡出现故障,都能发出提示,进而第一时间响应、维修。

  “华灯流光溢彩,但以前我们内行人转上一圈,就能知道哪些灯泡不亮,上级部门对我们的要求也是98%亮灯率。有了智能监控系统,现在我们可以拍着胸脯说亮灯率100%。”陈春光骄傲地说。

  60年来,华灯的外观从未改变。但里面的灯具、灯杆、管线等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变与不变,正是科技制造水平的日益提升、祖国日益强大的体现。”宋晓龙说。

  王铁龙带领同事们成立了创新工作室,研发出小型升降作业车,适宜钻小胡同维修;发明的遮光型灯具,不让胡同里的路灯照在百姓家里影响休息。陈春光牵头研制的复合型灯杆,既能照明又能通过传感器检测PM2.5、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甚至可以发射WIFI信号……

  “我们真是享受了祖国发展的红利,不仅工作条件越来越好,也让我们跳出车上的工作平台,有更大的平台施展技能。作为新时代的华灯人,我感到很幸运。”陈春光说。

  不忘初心,红色基因融入华灯精神

  十多年前,华灯班共产党员服务队与牛街春风社区“结对子”,不仅帮助居民解决照明问题,还重点照顾独居老人,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除了修理路灯,我们每次过来都会带好工具箱,帮助老年人检修一下屋内的水电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