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来墩墩志exo周间偶像点亮梦想容融情(2)
时间:2019-09-23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经过初评和复评,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打分排序评选出10件候选设计方案。入选的吉祥物设计方案涵盖中国特有珍稀动物、汉字、动漫造型、生肖瑞兽、冰雪运动元素、互联网表情包、春节年俗图形等类别。其中,9组设计方案为专业设计机构和专业设计师投稿,1组设计方案为小学生投稿。而“冰墩墩”的部分修改设计也借鉴了这件小学生作品的灵感。 蒋效愚表示,与2008年奥运会相比,这次吉祥物应征作品数量大大提升,反映出经过2008年奥运会洗礼,设计界对体育和奥运的了解和参与度有了很大提升,孩子们的作品也很多。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大背景下,吉祥物征集也是宣传普及冬奥的过程。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北京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者林存真说,与2017年设计冬奥会会徽相比,吉祥物需要比会徽更强调设计、定位、延展和创新等各方面。而且如今吉祥物面对的孩子是“00后”甚至“10后”,他们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对吉祥物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有着更高要求。 “冰墩墩”生在南方 在吉祥物评审过程中,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前十,这就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最初的创意来源。这一作品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在初评和复评之后,2019年1月20日,北京冬奥组委主席办公会议从10组吉祥物入选设计方案类别中,研究确定了深化修改类别。其中,冰糖葫芦方案位列其中。 1月25日,冬奥组委正式向广州美院设计团队发出邀请,要求团队对自己的入围作品进行修改。 短暂的欣喜过后,设计团队迎来的是长达7个月的漫长且高压的修改过程。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他们进行的大大小小修改不计其数,草图上万张,相关文件累计超过100G。 按照冬奥组委的要求,广州美院设计团队需要在正月初九递交围绕这件作品的第一轮修改方案,正月初三早上八点半,全体成员便准时出现在广美昌岗校区综合设计楼705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也成为接下来7个月设计团队的主阵地。 冰糖葫芦的创意正是出自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之手,他说冰糖葫芦是他儿时对北京的记忆,而且糖葫芦外表的“冰壳”也与冰雪运动“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设计团队在元宵节前一天交出了第二份修改方案。经过短暂但又漫长的10天等待,新的修改意见是保留冰壳的创意,尝试围绕其他珍稀或特色动物展开设计。广美设计团队在冰壳里做了许多尝试,有鹿、虎、兔子,考虑到冬奥会正值春节,他们还设计了元宵、饺子等等。 3月,修改专家组建议更加突出动物特征,进一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并且提出了吉祥物设计方案应融入互联网、新技术、时尚文化等元素的建议,明确了卡通动物、拟人化、科技化、立体化的深化修改方向。 整个3月和4月,广美设计团队对吉祥物形象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动作比例、装饰纹样、五官细节、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进行反复修改。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他们的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 但从设计内行角度来讲,做熊猫则是把双刃剑,因为用熊猫的太多了,如何做出一个易于传播、可爱的、非传统的熊猫? 为此,广美设计团队专门成立一个资料组,把能收集到的熊猫全部收集,每天都去比对分析,无论是在冬奥组委办公室,还是广美工作间,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熊猫。 由于冰壳的创意一直被保留下来,设计团队发现这种带透明冰壳的熊猫,之前没人做过,但还是感觉冰壳熊猫与冬奥会的联系不够。 为了吉祥物,团队成员没少熬夜,在煎熬中过日子,也没少抱怨。用团队负责人曹雪教授的话说:“我们还能熬说明我们还有希望,如果不让我们熬了,也就说明我们没戏了。” 果然,灵感就在这种等待和期盼中悄然而至。4月30日,广美设计团队又一次进驻冬奥组委。“那天大家一起探讨,突然有个想法说能不能把‘冰丝带’融进去?”林存真说,这一下“点醒”了大家,当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的彩色光环出现在熊猫脸庞时,这个身穿冰壳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员,一下有了未来感、科技感,又是“冰丝带”,又有冰晶外壳,而且是中国国宝,全球人都爱的动物,这样马上定位就很清晰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