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比周更大的老虎和谐共生(2)
时间:2019-09-27 10:5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闲下来的时候,梁奉恩爱翻看世界各地的人们寄来的明信片。有一封来自瑞典的明信片上是这么写的:“正因为有你们的辛勤工作,野生动物才能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点 睛 老梁把猎枪主动上交,成为一名动物保护者。他生活轨迹的“变道”,是东北林区历史巨变的一个小小缩影。 如今,周边村民们保护绿水青山的意识日益增强。村民们以前看到野猪、狍子就撵跑,现在把玉米棒子掰下来放在路边供其食用。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园区内不同监测点,远红外线相机先后5次拍摄到一只雌虎带着3只幼虎行走的画面。 在梁奉恩们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片片密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河北塞罕坝林场57年接续植树造林 风沙地绿意浓 本报记者 刘 毅 “55年前,我们369个人来到黄沙漫天、草木难生的塞罕坝的时候,平均年龄不到24岁。如今,我当年的同事们大多已离开人世,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人类恢复美好自然的一段传奇。”2017年12月5日,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满头银发的河北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动情地说。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年逾古稀的陈彦娴、“60后”林场场长刘海莹、“80后”副场长于士涛,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接过了“地球卫士奖”奖杯。 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如今,当记者置身茫茫林海时,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风沙弥漫、草木稀疏的荒僻苦寒之地。塞罕坝人持之以恒植树造林,建设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百万亩人工林海,将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 从1984年开始一直在林场工作的刘海莹对记者说:“近年来,我们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的收入超过50%。塞罕坝的这片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点 睛 林场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记者多次赴塞罕坝林场采访,被林场建设者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进入新时代,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全党全社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定能创造更多的绿色奇迹。
江苏省盐城市海上风电项目输送清洁能源 大风车呼呼转 本报记者 姚雪青 凌晨两点,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朱亚波趁着潮汐出海。天色越来越亮,远处的一排海上风机,渐渐能望得到、看得清了,它们像一个个大风车一样,矗立在霞光之中。 这里是华能江苏分公司在盐城大丰的海上风电项目施工现场,距离海岸线70多公里、5小时船程。 朱亚波是负责一支百人团队的项目经理。他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穿上救生衣,熟练地爬上作业平台。台风“玲玲”就要掠过,今天他要抓紧施工窗口期,为3台风机送电。 设备安装到位,安全措施执行到位。“检查完毕,可以送电!”随着朱亚波一声令下,“大风车”乘着海风转动,创造出来的清洁电能,经过海上升压站“聚拢”、通过100多公里海缆传输,源源不断地送到岸上。 江苏省在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华能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茂华介绍,公司正在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建设4个海上风电项目,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连同已经运行的30万千瓦项目,装机规模将达到170万千瓦,一年可产生50亿度清洁电量。 点 睛 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存在很多困难。攻坚克难建设而成的海上风电场,将海上大风转化为“绿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清洁能源,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也带动了施工船机、风电设备等的研发与制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