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财经要闻 >

新中国70年就业发展回眸马云周星驰巅峰对话:抓好民生之本绘就生活之美

 

安徽省定远县举办“2019年春风行动”系列春季招聘会活动。
  资料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湖南长沙,大学生朱炳辉成功创办智能机器人公司,不仅开创自己的事业,还招用20名大学生;山东济南,市民张忠华在政府帮助下当上了一名广场保安,解决了一家温饱;广东广州,1800多名来自四川的农民工乘专列抵粤就业,奔向新生活……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每时每刻每地,都在上演着就业的故事。

就业稳则人心安,就业稳则信心足。

坚持就业优先,鼓励创业就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亿万百姓有了赖以谋生的“饭碗”,生活越来越甜美,心劲儿越来越高。

从1.8亿到7.8亿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全球每年失业人口以220万的趋势增加,而中国却在为世界新增就业机会”“中国就业名列世界首位!”……2017年,国际劳动组织、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纷纷点赞中国就业表现,“中国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发展之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劳动力市场日趋完善……“70年来,我国保持了就业形势长期稳定,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说。

回眸70年,这是一份亮丽的就业答卷:

——亿万劳动者找到工作,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

1949年,全国就业人数只有1.8亿人,2018年,增加到7.8亿人,增幅达329.1%,高出同期全国总人口增幅1.7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张莹说。

——从一产到三产,就业结构完成从“金字塔形”到“倒金字塔形”的转变。

江苏南京,27岁的袁建刚刚荣升为一家西餐厅的甜品主厨。“我家里人和西餐一点都不沾边,爷爷种了一辈子地,爸爸在厂里打工。”高中毕业后,袁建拒绝与父亲同行,一头扎进了餐饮业。

袁建家三代人的职业变迁正是中国就业结构变迁的缩影。

1952年,绝大多数劳动者以农业为生,而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二、三产业就业人员迅速增加,到2011年,第三产业首次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2018年,我国一、二、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6.1%、27.6%和46.3%,逐步形成服务业占主导的现代就业模式。

——从农村到城市,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

“进城,那可是件大事儿”。新中国成立时,大多数劳动者都在乡村就业,城镇就业人员仅占8.5%。直至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放开制度的藩篱,释放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城镇就业人员才迅速增加。2014年城镇就业比重首次超越乡村,达到50.9%。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达4.3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到56.0%,较改革开放之初增加了3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工作生活更加平衡,老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1994年,结束单休制度,实行“大小礼拜”;1995年,全面施行“双休制”;1999年,调整形成黄金周;2008年,出台带薪年休假制度……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全年法定休息日才59天,现如今实行每周双休,再加上法定节假日和带薪年休假,全年休息日可达120天以上。

从铁饭碗到造饭碗

以创业带动就业

1978年12月18日,江惠群和她的24名姐妹第一次放下锄头,走进了“石岩公社上屋大队热线圈厂”,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打工妹”。

“当时用的是淘汰下来的旧机器,用脚踏、手摇生产电吹风里的电热线圈。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不用再下地种田,工资还比种田的收入高3倍。”

1980年12月21日,温州姑娘章华妹拿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户工商业营业执照,懵懂中偶然成为“中国个体户第一人”。

“当时大家还是羡慕在国企、集体企业工作的人,看不起做小买卖的,自己也感觉头都抬不起来,但做了一段时间,发觉每天都有几块钱进账,感觉特别高兴!”

1996年7月10日,卢燕奔波在郑州的街头,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跑面试,成为我国第一批自主择业的大学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