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际新闻 >

论文造假这颗“定时炸夫妻按摩经历弹”,炸翻了多少政客…

【文/观察者网 徐蕾】

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大多数毕业生的论文都会在学校的档案馆里尘封。而那些经不起推敲,甚至涉嫌造假的论文,永远都会是一颗“定时炸弹”。

这颗炸弹,已经炸伤了不少人,尤其是各国的政客们。有些人花了小半辈子的时间好不容易跻身高层,但在学术丑闻之下,就算是部长甚至总统的乌纱帽,都会顶不住。

事关学术能力,更关乎个人品德,论文造假在国内外都是十分严肃的问题。政客们一旦被发现,在舆论的重压下引咎辞职通常是最体面的行为。曾被视为“默克尔接班人”的德国前防长古滕贝格就因此辞职,还引发了德国政界学术丑闻的“多米诺骨效应”;匈牙利前总统施密特·帕尔仅上台一年半就被迫下台,也是因为此……

连月来,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也正陷“论文造假”泥潭中。时隔多日后,台湾“总统府”总算出面,为蔡英文辩解,但仍漏洞百出,堵不住悠悠众口。

“剪贴男爵”黯然离场

将时钟拨回到2011年3月1日,当时德国政坛一颗最亮眼的新星——时任国防部长古滕贝格(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因学术丑闻宣布辞职。

当时的古滕贝格,被选为“德国最受欢迎的政治家”,甚至被视为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接班人”。但他也许没想到,2006年本想用“博士”的头衔让自己的前途锦上添花,最终却因此坠入谷底。但古滕贝格更没想到的是,他的黯然离场,成了德国政坛学术丑闻“多米诺骨效应”的第一张牌。

根据BBC的报道,当时,德国不来梅大学的一位法学教授开始通过互联网重新查看古滕贝格在2006年的博士论文。

分析人士评估,在475页的论文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从别人的著作中剽窃而来的,没有注明出处。

尽管古滕贝格试图否认,默克尔也力挺,但还是抵不住如潮水般的舆论压力。

当时,质疑古滕贝格论文真实性的报道占据了德国媒体的头版近两周;拜罗伊特大学认定古滕贝格“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科学职责”,并剥夺其博士学位;超过5万名学者联名写信反对古滕贝格继续任职……

最终,古滕贝格在当年3月1日向默克尔递交了辞呈。

但就算辞职,古滕贝格也为自己的抄袭辩解称是“无意的”,并“甩锅”给自己繁忙的日程,他对嘲笑他的议员们说自己“不是故意抄袭,而是犯了严重的错误”。

可不管他如何解释,他已经不再是以前媒体口中“有摇滚明星范”的部长了,如今,他被戏称为“剪贴男爵”(Baron Cut-and-Paste)、“山寨贝格”(Zu Copyberg)和“谷歌贝格”(Zu Googleberg)。

“多米诺骨效应”

在离职声明中,古滕贝格说:“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痛苦的一步。我一直准备战斗,但我的力量已经到了极限。”

而要是把目光拉长,这可能也是德国政坛“痛苦的第一步”。古滕贝格的离职不仅抽走了德国政界学术丑闻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更是给后默克尔时代留下了“个人魅力角色”的真空,至今还没有人能完全填上。

据NPR统计,古滕贝格之后,因学术丑闻而辞职的德国政客超过6人,其中不乏身居高位者。

比如,在2011年5月11日,欧洲议会副主席、德自民党在欧洲议会首席代表梅林(Silvana Koch-Mehrin)宣布辞去上述两个职务。

就在梅林辞职一个月前,网友在一个调查网站上对她2001年发表的题为“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历史货币联盟”的论文提出了质疑:这篇227页的论文有近28%的内容涉嫌抄袭。

尽管海德堡大学已经撤销了梅林的博士学位,但是她在辞职时并没有对抄袭指控做出回应,她只是说希望自己的政党能和新的领导团队有一个很好的开始。

梅林是古滕贝格之后第二位因此辞职的政要,这之后,德国政界学术丑闻不断。但是,两年后德国教育部长的抄袭丑闻,又再次将此事推向高潮。

2013年2月5日,德国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宣布撤销时任教育部长安妮特·沙范(Annette Schavan)的博士学位。

据BBC当时的报道,沙范的经历和之前几位辞职者类似。在匿名网友对沙范的论文提出质疑后,学校重新审查了她1980年的博士论文,最终发现她“有系统地、有意地”抄袭,随后剥夺其博士学位。

几天后,2月9日,沙范宣布辞去教育部长一职,尽管她也否认自己的抄袭行为,表示不接受大学取消学位的决定。

那场发布会上,默克尔就站在沙范身边,她说:“怀着沉重的心情”接受了沙范的辞职。

《纽约时报》称,这是古滕贝格之后,默克尔内阁成员再次因学术丑闻而辞职。沙范在当时一直被认为是默克尔的“朋友”甚至是“知己”。默克尔一开始也像当初支持古滕贝格一样,表示自己“完全相信”沙范。在沙范宣布辞职的前一天,默克尔还私下见了她讨论此事,但默克尔最终放弃了私人关系。正如她自己在9日的发布会上说的:“政治上别无选择”。

除了德国政坛布满论文造假“定时炸弹”,捷克也称得上“重灾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