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财经要闻 >

搬下山天地宽真脱贫笑开颜—静海王艳霞—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脱贫调查

原标题:搬下山天地宽 真脱贫笑开颜——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脱贫调查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题:搬下山天地宽 真脱贫笑开颜——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脱贫调查

  特约调研组

  2019年8月23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一片欢歌笑语,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跳起欢快的安召舞,共同庆祝第三个“班彦感恩纪念日”。

  3年前的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冒着蒙蒙细雨来到这里,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当时的班彦新村还只是一片建设工地,总书记入户察看建筑布局,询问施工进展,对工程建设和搬迁后的脱贫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3年来,紧跟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步伐,拥有369户1396人的班彦村中,长期生活在大山上的129户484人喜迁新居,组成班彦新村,一步一步踏上脱贫奔小康的幸福路。

  走访海拔2500多米的班彦新村,我们真切感受到,经历这场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战洗礼,高原山乡的少数民族群众活法换了、脑筋换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彩虹之乡”名副其实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土族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自古崇尚彩虹,这里因此被称为“彩虹之乡”。可是,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条件受限,贫困就如大山一样横亘在眼前。直到2015年,班彦村的129户人家依然居住在被当地人称为“脑山”的山顶上,严重缺水、交通闭塞,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正是脱贫攻坚,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搬进了新房。过去,村民们在山上住的是土坯房,风蚀雨侵、烟熏火燎,连墙面都成了炭黑色。今天,从高处俯瞰班彦新村,就像一颗镶嵌在绿树丛中的红宝石,行走在村道上,仿佛是在“画中游”。由于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新村绿树成排、鲜花争艳,一排排富有土族特色的新房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砖墙彩饰,院门上的“七色彩虹”和太阳花图案尤为醒目。家电“四件套”普及了,户户通上了天然气。吕有荣老人的新家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他摸着大胡子笑着说:“咋能想到我们会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告别了“六难”。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亲难,曾经是班彦村的“六难”。如今,班彦新村紧邻省道,家家户户通自来水,步行10多分钟就可以到镇卫生院,小学就在旁边,幼儿园有校车接送小孩,镇中心学校也只有两三公里远……后顾之忧少了,村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高了。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告诉我们,通过组织烹饪、电焊、开挖掘机等专项培训,2018年全村就有67人外出务工。

  过去,由于生活实在太苦,少有人愿意嫁到山里来,村里单身汉很多。2017年,搬下山的村民吕五十三家一年之内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他还扳着指头算了一下,这3年村里已娶进10个新媳妇。2018年,他的大孙子出生后,他取名为吕新村祥。他笑着说:“孙娃是在新村出生的,生在了好时代,希望他一生吉祥!”

  改善了环境。以前,村民做饭烧炕都用煤和柴火,牲畜养在院子里,一到夏天苍蝇蚊虫到处飞,气味难闻得让人受不了。村民吕拉木更登说,冬天时天黑前就要抱上一捆草、背着干牛粪到屋外去烧炕洞,有时不到半夜炕就凉了,天亮前还要摸黑再烧一次,睡在炕上满身都是烟灰味。现在,做饭用天然气,洗澡用太阳能,厕所用冲水马桶,电热炕暖和干净,真是方便又舒服。

  同时,班彦新村将居住区和养殖区隔离建设,配套修建了排水管网、光储污水处理站,污水、垃圾乱倒的现象不见了。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袁光平说:“生活环境变化给群众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带来的改变更大,影响更深远。”

  抓脱贫环环相扣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但3年之间班彦人的生活确实变了大样。讲到为啥,村民们都说是党和政府“帮到底了、扶到位了”,大家也开动脑筋、敢想敢做了。我们入户走访发现,每个村民心里都有一个脱贫增收的账本。

  挪穷窝,解开脱贫“死结”。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对于祖祖辈辈困守在这里的班彦村民而言,有些人一辈子都盖不起新房。实施易地搬迁,一下子把他们挪穷窝和盖新房这两个“最大的包袱”给解决了。

  搬迁后,班彦新村实施了村道硬化、村庄亮化、文化广场、人畜饮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补齐了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的短板,解开了脱贫的“死结”。2018年,青海省将班彦新村纳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传承保护规划》,投入专项资金扶持民族特色发展项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