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热点要闻
数字技术助力疫情防控科技支撑赋能社会治理
两个月时间,“粤省事”平台用户从2500多万增长到3600万;天津健康码总申领人数达664万人,亮码总数达5690万次;1.2亿学生使用钉钉远程教学和上课;腾讯防疫健康码累计亮码超过16亿人次.......疫情期间,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对疫情防控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提升各地的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如何进一步用数字技术助力治理现代化,补齐短板、堵上漏洞,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值得深入总结探讨。
3月30日下午,人民网研究院及人民网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以战疫实践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线上研讨会,10位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以及互联网企业的代表就各地各行业数字化治理的实践探索、疫情防控中的经验与不足、如何促进政府与企业协同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数字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成为疫情防控的“神兵利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疫情期间,地方各级政府的政务信息化系统发挥了四方面的作用:一是各地政府的数字化平台成为疫情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为公众获取信息、了解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二是政府信息化中构建起来的社会数据基础,在精准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像手机实名制、车票实名制、人脸识别等手段对及时阻断疫情传播、隔离密切接触者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三是各地利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为民众提供各式各样的便民服务,使很多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政府的相关服务,这对减少人群外出活动,降低感染风险,舒缓群众情绪,消除社会恐慌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在复工复产中,电子政务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很多高效便捷的服务,促进了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极为丰富,大致包括利用大数据进行疫情溯源和精准防控、电商和移动出行、在线教育、企业办公、在线医疗、精准扶贫和农副产品销售等方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兼互联网与新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祝华新说。
祝华新介绍,疫情防控中,除了白衣天使,还应该赞美网约车司机和快递小哥,他们利用互联网平台接送医护人员回家休息,给宅在家中的中国人带来最大的便利。还有在线医疗,不仅避免了疫情高发期去医院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更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医疗资源挤兑。
“天津市自2月29日正式上线‘健康码’,通过精准健康监测,实时动态管理,用大数据工具为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智慧赋能。”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副主任、市电子政务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肖斌介绍,截至目前,自主申领天津“健康码”人数达到664万,累计亮码次数5690万次,“健康码”正逐渐受到市民和企业的认可,成为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有效数字通行证。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高青县保持着疫情的零发生,可以说数字化的手段和应用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山东省高青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崔玉栋指出,疫情发生以来,从网格化的排查摸底、建档立卡、居家隔离,再到最早研发应用二维码的社区村居出入管理,以及基础人口大数据的征集,防疫机器人等各项在线应用开发为民生服务。“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经受住了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
政企协同将是大势所趋
本次疫情防控期间,各大互联网平台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以“健康码”为代表的数字防疫手段,迅速覆盖全国多地,协助各地职能部门落地数字化“网格管理”。着眼未来发展,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多方面协同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尚省表示,近年来,广东在加快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中,建立起“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新型政务信息化建设体制,在这过程中,既强调政府在规划引导、业务协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又创新机制切实发挥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技术优势,政企携手共促“数字政府”建设大发展。
“为助力广东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政务民生服务,由腾讯和三大运营商共同投资的数字广东于2017年正式成立,为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提供政务云平台、政务大数据中心、公共支撑平台三大基础资源平台。”腾讯云副总裁、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CEO王新辉介绍道,我们坚持一体化应用部署,发挥“粤系列”平台的聚合效应,组织大数据抗疫整体战,按照全省一盘棋的工作思路,用好“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等粤系列服务平台,快速上线和推广防疫信息化应用,全面高效收集防疫数据,支撑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科学化、精准化。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