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纪录电影《零零后》导演张同道:在纪录生命中反思
原标题:张同道:在纪录生命中反思
为研究生讲授纪录电影美学。
拍摄《文学的故乡》工作照,作家阿来、张同道、摄影师大飞(从左到右)。
与电影《零零后》主角池亦洋说戏。
跟踪拍摄12年,记录两个“零零后”孩子真实成长经历,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电影《零零后》大获好评。
昔日摸爬滚打的孩子王如今代表国家青年队去打比赛;曾经被同伴孤立的女孩上大学主修教育学希望教书育人。这其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谁给了两个孩子新生?你或许能从片中找到人生转轨的蛛丝马迹。
“我们作为成年人,不自觉会带着怀旧的眼光去看待童年,其实往往有不少美好的误解。”该片导演张同道,是国内知名的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他希望它成为一面镜子,让每位年轻父母看到自己和孩子未来的模样。
1994年,从北师大中文系博士毕业后,张同道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当年尚属冷门的纪录片领域。二十多年过去,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被他收入镜头,他在赢得各式赞誉的同时更收获了对生活、子女教育的体悟。就如同《明朝那些事儿》写了那么多千古功名、万世流芳,却以整日郊游的徐霞客收尾,张同道也不逢迎别人的期待,而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是他眼里最大的成功。
1
一部纪录片引发的反思
一个小男孩站在积木上,手持木棒,身披超人披风,对面的墙上是一个超人的影子,影子内核却是一个低头沉思的少年。
这是纪录电影《零零后》的宣传海报,把人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放置于同一时空,体现了对一个人“何以至此”的思考。一个月间,这部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引发热议,全国各地家长团、教师团纷纷组织观看。9月,上海市教委向全市中小学生推荐《零零后》,四川宜宾市委宣传部、教育局联合发文要求中小学组织观看《零零后》。张同道的朋友圈一时被校长们的各种感悟填充得满满当当。
“学校、社会、家庭这些‘外自然’顺应生命体这个‘内自然’,唤醒生命本体后,生命体用无限的热情和坚定自觉地一直向前。”山东烟台的曹瑞敏校长在观影感受中写到。“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在磕磕绊绊中不断发现自我、寻找自我、成就自我。”全国优秀校长陈兴杰在微信里如是说。
也有很多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影片中池亦洋说了,人生除了买车买房、娶妻生子外,还有一些幸福可以追求。”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连大学都没考上,怎么办?”笔者翻着这些校长的观后感问。“那你要接受一个平庸的孩子。”张同道面对我不怀好意的提问,回答得格外平静,“这才是我们要反思的。教育,是不是要让孩子活成我们期待的样子?如果不是,那么该改变的应该是我们。”
近年来不乏有识之士呼吁重视孩子的个体性差异,不要试图批量化生产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等等。张同道也持相同的观点。不同的是,他用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了真实的案例,而不仅仅是提出一个理论。
9月4日的朋友圈,张同道发了一组照片——三位家长和孩子在观影后分享感受。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尊重个体性差异、自觉生长,是张同道传递的观念。就如二十多年前,他放弃了在文学研究领域的所有成就,与后来伴他大半生的纪录片“私奔”一样,那未必不是一种生活。
言及为何选择拍这样一部电影,他坦言,最初源于对自己孩子的好奇,进而生发出对于“零零后”一代成长的追寻。他希望以12年光阴记录下的这代人的成长,能给为人父母者多多少少带来些触碰。
2
农村老太改变文学博士的命运
身为国内纪录片领域的大咖级学者,张同道谈得最多的就是中国纪录片的未来:纪录片有哪些类型,如何把创意变成现实的项目,中国纪录片的受众群到底在哪里……他坦言,《舌尖上的中国》极大推动了中国纪录片业的前行,这个昔日的小众冷门也在不断扩散自己的热度,虽然尚未形成大的潮流,但它的确在一点点发酵,在变革中长大。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