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陈凯星:建设智能化编辑部,打造“四全”媒体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陈凯星
人民网10月29日电 由人民日报社、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召开,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陈凯星作主旨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上午好!首先向主办方人民日报社、深圳市委市政府致以敬意,向论坛的成功举办予以祝贺。
人工智能被誉为开启未来的神奇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同志提出并经新华社党组部署,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尝试建设世界首个智能化编辑部。那么什么是智能化编辑部,它能解决哪些难题?其核心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生产全环节、全流程进行系统化再造。这是新闻生产领域进行的一场智慧革命。
我们的编辑和记者每天都有大量的隐形冠军陪伴。
在采集环节,利用“现场云”也就是移动直播系统,同时又是移动采集系统和AR智能眼镜、智能录音笔等智能硬件,记者单兵即可实时发起全息直播,同步采集各种形态的新闻素材。
在加工环节,通过人机协作,利用“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时政动漫自动生产系统等机器人家族,机器人家族现在已经有接近30款的成员,生成全息直播、文字、图片、短视频、地图新闻、数据新闻、VR、AR、MR等全媒体产品,然后进入审核环节,由机器过滤敏感词,智能校检、识别敏感人物等,最后由人完成终审。
在分发环节,面向新媒体通稿服务专线等媒体用户和微信、客户端等终端用户,基于用户画像,实现个性化精准推送。
在反馈环节,依托智能版权评价体系对稿件进行全网监测,数据驱动,精准评估传播效果。
全程“人机协同,以人为本”,人工智能能帮助我们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创意等智慧劳动。就这样,通过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分发,打造统一、协同、高效的智能化运行体系,让新闻生产提速、提量、提质、提效,为媒体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同时我们也以此为抓手,同步探索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下面,我再举例介绍一下典型的智能生产系统、智能硬件和产品创新。
我们推出了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它实质上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仿真数字播报员,只要输入文本,就能24小时不眠不休地播报新闻。背后是4项核心技术支撑,分别是根据文本语义进行的语音合成、唇语合成、表情合成和动作合成。
这就是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也是我们中心的一位普通编辑,我们也正打造主播超市,向个性化、对象化、知识化方向拓展。
AI合成主播引起了国际媒体广泛关注。外媒说,这是“人间奇迹”,人工智能时代真的来了。最近还有一家国际知名机构来函,打算将“新小萌”列入100位影响世界的年度重要女性评选。应塔斯社要求,新华社为他们打造了全球首个俄语AI合成主播“丽莎”,并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首次向世界公开发布。
下面,汇报的是智能化编辑部的一个重点产品——时政动漫自动生产系统。
动漫是重要的新媒体报道形态,但存在生产耗时耗力、技能门槛高等局限。我们研发的这个系统,可以像做PPT一样,快速高效生产动漫短视频。
我们看一个编辑做的短视频。
这就是我们普通的编辑用系统制作的手绘动漫,原来我们做这样一条5-6分钟的动漫至少五六天,而且是专业人员,现在没有绘画基础的人,大概用五六个小时就可以做到。这个系统包含智能手绘识别等多项核心技术,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免费向国内同行开放,同行们用后也很惊讶,说原来动漫制作可以如此简单。和主流媒体往往靠行政命令推广不一样,动漫系统主要靠吸引大家来参与,效果收到了大众热烈追捧。
人工智能应用具有无限的延展性,智能分析+卫星数据就产生了新的新闻类别——卫星新闻。它将我们的视角提升到太空。
国庆当天,我们从60万米高空的“最高机位”瞰阅兵,从太空见证历史。
就这样以“智能+”理念,与无人机数据结合推出“无人机新闻”,与显微镜采集的数据结合,就产生了“显微镜新闻”。多种新闻形态已经成功应用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实战,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融合呈现祖国70年伟大变迁。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