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车企产能超过6000万 如何破解汽车产能过剩困局
C2M客制化生产简单来说,就是让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服务委员会秘书长朱伟华坦言:“汽车产能过剩亟须C2M拯救。”
虽然中国汽车工业整体产能过剩,但也有部分汽车企业产能利用率不仅高于80%这个安全线,甚至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根据研究咨询机构伯恩斯坦公布的数据,目前戴姆勒、宝马在华合资企业产能利用率都超过了90%。通用在华合资企业产能利用率为88%。大众在华合资企业也超过了80%。本田、丰田两家日系车企在华合资企业产能利用率甚至超过了100%,东风本田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透露目前该企业产能利用率已经接近140%。
近日,有消息称,已拟定的代工管理办法草案要求以研发投入、产能、销量作为限制条件,对代工和被代工车企的门槛大幅度提高。如过去3年内在国内的研发投入至少达到40亿元人民币;过去2年在全球范围内的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至少达到1.5万辆;代工合同需签订3年及以上,且在同一地点的代工年产能至少达到5万辆;企业需有或高达数十亿人民币的实收资本;最多只能由两家车企为其代工等。
韩系车企的境遇也同样糟糕。自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现代汽车依靠合资品牌中高性价比优势,迅速赢得了市场青睐,并在2013—2016年连续年销量过百万辆。但由于没有紧跟消费者品位的变化推出与市场需求同步的产品,现代汽车在中国的销量一落千丈。2018年,现代汽车在中国的销量降至79万辆,仅为在中国工厂总产能165万辆的一半。其中,现代汽车重庆5号工厂在2017年建成,开工率一直很低。据BusinessKorea报道,现代汽车正准备把重庆工厂改造成一家电动汽车工厂,以重振其不断下滑的中国业务。
但很多专业人士认为,代工只是过渡策略之一,“固定资产损耗停不下来,代工赚点算点。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代工并不是长久之计。”一位自主品牌内部人士表示。
当车市下行遇上了产业转型升级,将有大量车企的经营状况堪忧。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曾表示,未来3-5年时间里,车企的关停并转都不再是资讯。大部分汽车企业将被淘汰。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车企之前、新势力与传统车企之间要融合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代工模式更像是一种过渡手段。因为随着产量和销量的增长,自建工厂,拥有自主的研发、生产实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有利于解决可能出现的生产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
从目前汽车市场的严峻情况看,卖车的得非常努力讨好用户才有可能满足少量用户的需求,如果不能给用户更多选择,就不可能卖出大量的车。越是大型车企,越需要C2M,然后再考虑车联网、电动车服务包的差异,考虑这些个性化服务的个性化营销问题。
有些企业则选择了替新造车势力代工。比如江淮代工蔚来,海马代工小鹏,长安铃木代工绿驰汽车,东风悦达起亚代工华人运通……尽管代工模式一直受到争议,但双方合作之后,传统车企可以有效盘活闲置产能,新造车势力也可以省去建厂周期,快速达到量产。
除了从产品入手,很多业内人士也建议企业融合,抱团取暖。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第一副主席董扬曾表示,缺乏合作是中国品牌企业之间的重要短板。如果说过去不用靠联合大家也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那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国车企之间才更应该加强合作、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比如近期处于各种传言旋涡中的神龙汽车。从2015年至今,神龙汽车的销量一直跌跌不休。70.5万辆、60.02万辆、37.75万辆、25.34万辆,今年上半年的数字是6.3万辆,同比下滑60.05%。销量的下滑无疑伴随着产能和人力的闲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传言称,东风汽车欲抛售其手中的PSA股权,双方澄清后,又有消息称,东风汽车和PSA集团为拯救神龙汽车,将裁员、卖工厂……
近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机械工业运行情况,其中汽车行业数据显示,利润总额的增速由正转负,十多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第二季度汽车制造产能利用率为76.2%,比一季度下降2.1个百分点。而国家统计局“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7.2%,同比下滑3.8%。
发挥协同效应,建立联盟关系,才是应对市场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式。去年,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巨头率先牵手建立了战略合作,从有前瞻性的共性技术创新、汽车全价值链运营、拓展海外市场及探索新商业模式四个领域展开合作。除此之外,传统车企与互联网企业、出行服务企业以及造车新势力企业开始在各领域牵手合作。与新势力企业的合作也从最早的代工生产,逐渐扩展至研发、采购以及销售等深度合作。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