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银幕乡愁:谁来定义今天的电影
原标题:银幕乡愁:谁来定义今天的电影
近期,三位大师级导演搅动影坛。李安推出了120帧技术的新片《双子杀手》,遭遇了一片争议;托纳托雷的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时隔21年在华首映,赢得了不俗票房;马丁·斯科塞斯的新作《爱尔兰人》未映先热,引发了对其漫威电影是主题乐园的质疑。这三件事情,貌似不甚相干,实质却有内在关联——共同的隐喻是:变革。
当下,身处互联网的环境下,电影观看方式、技术手段和传播途径,正在深刻改变电影生产体系的每个环节,进而影响到人们对经典价值、创作观念和作品形态的理解。“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的这句经典诘问,穿越近百年时光,仍在困扰着我们。
伴随着交互与融合、移动与互联、跨屏与多媒,电影已经迈入新时代,却无法告别旧时代。从上述三部电影引发的热议中,我们看到了清晰的代际分野和复杂的消费图景。一方面是技术驱动下的数字革命。总有一些电影人追逐创新试验,推动电影制作从3D迈向4K,甚至VR虚拟,追求视听极致体验;一方面是经典致敬下的文化怀旧。总有一些电影人钟情经典复古,4K技术是用来修复而不是表演,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对经典文本的“老屋翻新”工程;总有一些电影人固守传统阵地,延续胶片电影的田园牧歌,沉醉于宏大厚重的历史传奇叙事。当代人的观影体验是如此多元,我们对电影的认知恐怕无法统一。但从一系列观点的碰撞和摩擦中,笔者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进步背后的影院赋魅、经典复刻,所折射的原创力钝化以及观众迭代带来的对电影形态的颠覆性认知。
影院赋魅:放大、离间和沉浸
今天,人们喜欢成群结伴去电影院观看首映礼或复刻版,在影迷们看来,这具有一种脱离日常的仪式感。电影院天生所带来的沉浸感,超过了所有的艺术形式,只因其有特殊的“场”效应:黑暗环境抹平了观众之间的差异;密闭空间拉近了观众之间的距离;光影惊颤极易感染观众的情绪。
为追求更加逼真的画面,捕捉更加细微的表情,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李安几乎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双子杀手》技术创新上。在他看来,“电影已经不仅是故事,技术的力量会让电影与观众之间建立新的、奇妙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桥梁就是电影院。遗憾的是,许多电影院尚未做好120帧放映技术的准备。
应该说,李安是较早感受到技术变革对于未来电影带来冲击的导演,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他就不断地从改变观影体验入手,挑战银幕的物理边界及画面的无限真实。他注意到了电影院的“赋魅”功能。
比如放大。今天,尽管人们已经习惯在电脑上看电影,但还是有大量年轻观众涌进电影院,感受大银幕所带来的大视听的震撼。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如同一场视觉盛宴,超分辨率技术大幅提升了画面分辨率,历经岁月侵蚀的图像修复如初。尘封已久的光影呈现原始色调时,那种数字电影所不具备的胶片质感,仿佛凝固了时光,为电影院带来了神奇的魔力,正如观众所赞叹的,“和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由于更多匠心细节被放大,感受也更加强烈,观影效果无与伦比”。电影院的“放大”功能,引领了全球影院的技术升级,带动影院从2D迈向3D,从多厅迈向巨幕IMAX,从高清迈向超高清。
又如离间。今天,尽管很多人通过移动终端而非影院观看电影,但这一趋势却伴随着一种持久的影院乡愁之情。电影的本质是白日梦,所有的影像叙事只为彼时造梦。这一特点在城市化进程中尤为明显。近年来,中国二三线城市的银幕增长速度远高于一线城市。无论对小镇青年,还是都市白领,电影院对于他们而言,除了满足一般的娱乐体验外,还是一个逃避现实压力的空间,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更是一个造梦托梦的场所。电影和影院之密不可分,如同睡床和美梦,互为依托。
再如沉浸。今天,人们喜欢成群结伴去电影院观看首映礼或复刻版,在影迷们看来,这具有一种脱离日常的仪式感。电影院天生所带来的沉浸感,超过了所有的艺术形式,只因其有特殊的“场”效应:黑暗环境抹平了观众之间的差异;密闭空间拉近了观众之间的距离;光影惊颤极易感染观众的情绪。粉丝文化的兴盛,使进影院看电影的行为,超过对电影本身的体验,带有更多的社交功能,成了一种“打卡”和“朝圣”,或者“还老爷子一张电影票”,观众消费和享受的是一种集体情感。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