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走在回家的路上》:角色在舞台上就位,演员在生活中扎根
原标题:《走在回家的路上》:角色在舞台上就位,演员在生活中扎根
“我演过英雄,也演过枭雄,演过商人,也演过浪子。对我而言,每一段故事都是一场历练,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次重生,角色在舞台上就位,自己要在生活当中扎根。”近期,向来低调的于和伟出现在央视的一档新节目《走在回家的路上》当中,首次在荧屏中展现过往经历的他,也因这番情真意切的话,让鲜少听到他透露心声的观众,感受到了于和伟的人生信条与职业道德。
1991年,人生第一次拍电视剧的于和伟曾因家乡口音太重而遭受导演的训斥,现如今入行近三十年的于和伟从弘毅宽厚的刘备到专制霸气的秦始皇,再到阴险多疑的曹操,他在各个角色的切换中来去自如。现在的他不仅仅是国内最具魅力的男演员之一,更是叔圈当中人人“pick”的可爱担当。
“在烟火气中寻找最初的自我”
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在45岁的时候生下了他。作为一名演员,被家人认可是最幸福的事,于和伟的母亲却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夸赞过儿子所取得的成就。然而可怜天下父母心,又有哪个母亲不为自己的孩子骄傲呢?当年《历史的天空》热播,于和伟所饰演的万古碑作为剧中的反派被打了一巴掌的时候,老太太就嘟囔着对于和伟说:“是活该,但是你不能那么打”。从这句话中,于和伟听到了母亲对于自己演技的认可和对自己浓浓的那份关爱。
作为家中的老幺,于和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家中几位哥哥姐姐的宠爱。每次回到抚顺他都会住在五姐家,吃一口姐姐、姐夫亲手为他包的酸菜馅儿饺子,“两条腿在床上一盘,吃一口热乎的饺子”这就是家的味道。同样,于和伟每次回家必去的地方就是三哥家开的早餐店,在店里吃两个包子、一个茶叶蛋、一碗豆腐脑,对于和伟而言,这是最简单的温暖。他会和来吃早餐的客人闲聊,帮着哥哥卖几屉包子,他沉浸在这样的景象当中,在烟火气和车水马龙中间寻找真正的自己。
于和伟在烟火气中成长,在自由当中向前,他在第一次演上戏的毕业大戏《借我一个男高音》时,看到台下观众为他哭笑,起立送花,他觉得“生命好像获得了一些价值”。毕业论文的第一句话他写,“我上了贼船”。
也是这个时候,他感觉到,活在角色里面是自由的。“把现实当中的壳,不安、紧张,都排除掉了,我觉得我可以无所顾忌。”从那个时候他就把演戏当做了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原来我的表演理想是‘演龙像龙,演虎像虎’,只不过现在我在前面加了一个定语——具有于和伟个人标签的‘演龙像龙,演虎像虎’。”
“人要学会正确的反思”
于和伟在少年时期酷爱音乐,这似乎也在冥冥之中为他以后走向艺术的路撒下了种子。经历两次中考之后,他进入了抚顺幼儿师范学校学音乐,毕业后,他考上了抚顺市话剧团,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在考上海戏剧学院之前,于和伟在辽宁电视台某单本剧里演一位农村团支书,说话操着一口“东北大碴子味儿”。选他的副导演感觉“丢份儿”,吃饭时坐旁边问:“你也算是专业单位的,怎么普通话都说不好?”于和伟害羞,闷头扒饭,“我普通话能说好啊,有点紧张了”。副导演回,“你能说好什么呀?给我说个‘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说!”
于和伟继续吃饭。“你别吃!”副导演扒着他筷子,“说说说!你说你普通话好,你说给我听!”筷子一放,于和伟留下一句“我不说”,起身走了。
经此一事,他兜里一直揣本《新华字典》,时时翻阅。坐公交车,看到路边有个“春”字,就查,到底是平舌翘舌?全家人对他的新口音适应了很长时间。朋友笑话他,“你怎么这么装,这什么味儿!南腔北调的。”
多年之后,于和伟想起这段往事,留下的尽是满满的感激与怀念。在经过朋友的一番寻找,时隔28年,于和伟再度见到了这位副导演。跨过时间的长河,两人都已经不是当时的模样,于和伟这个东北汉子不禁红了眼眶,两人都为这份跨越近三十年的缘分感慨不已。于和伟说,我后面的道路越走,在我回头看的时候,越觉得这个人的出现很重要,他是那个在我最重要的时期推了我一把的人。于和伟觉得人要学会正确的反思,要感谢那个曾经因为他而获得更多人生经历的人。
“他是我在人生十字路口上最好的指路人”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