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大数据时代隐私的边界及限度
摘要:由于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网、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据以的裂变的方式增长,人类迎来了信息大爆炸、大传播的时代——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生态,加剧了隐私保护的困境。因此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寻找隐私的边界及限度,提出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应该以“合理的隐私期待”“人格尊严”为边界,论述了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隐私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隐私;隐私权;被遗忘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5-0000-04
一、引言
2015年被称作大数据元年,人们用大数据一词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据IDC数字宇宙研究表明,2020年世界范围内的数据总量预计达到35ZB。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数据泄露的加剧,Gemalto最新调查结果揭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有45亿条数据记录遭到入侵,与2017年同期相比,丢失、被盗或受损的数据数量增加了133%。大数据技术在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的过程也会对个人隐私产生严重威胁,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拼凑出一个具有明显个人特征的图景,个人在大数据时代无处可匿。
目前国内关于大数据时代隐私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隐私保护的路径探索,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呈现“透明化”状态,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隐私成为研究的焦点;二、特殊群体和行业的隐私保护,如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医疗行业的隐私保护等;三、被遗忘权的引入及本土化改造,自2012年被遗忘权提出后,国内诸多学者对这一权利进行了探讨,集中于理论介绍及本土化改造和论证;四、隐私权的法理论证,大数据背景下隐私权的内涵和外延都被再次讨论。此外,国外有关的隐私研究还涉及商业方面,论述企业对消费者数据的收集与保护措施。
总的来说,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边界的探讨还较少。因此提出以下问题:大数据时代,隐私的概念有何变化,其边界如何界定?法律是否跟进了隐私的变化?如何有效保障隐私权?
二、隐私、隐私权的概念及发展
彭万林教授在《民法学》中将隐私定义为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包括私生活、日记、照相簿、储蓄、财产状况、通讯秘密等。[1]陈堂发教授认为隐私的实质是“私”和“隐”的组成。私是指在个人空间发生的且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事实,而隐是指个人主观上不愿别人获取自己私事的心理和行为动机。[2]隐私的概念在社会科学中已经被研究了100多年,但隐私的范围始终争论不休。从某种意义而言,隐私随着时代和生活经验不断变化,是一个动态且灵活的概念。因此也不大可能定义出具体的隐私概念。由于时代的不同,隐私范畴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大数据时代由于人们观念的变化,信息泛滥,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使得隐私的范畴越来越窄。
隐私权的概念起源于美国,1980年美国法学家萨缪尔?沃伦和路易斯?布兰代斯在《哈佛法学评论》发表文章《隐私权》,标志着隐私权理论的诞生。文中提及隐私权的目的是在‘私人的’和‘公共的’两种领域间作出明显的区隔,使个人在‘私人的’领域中享有高度的自主。[3]王泽鉴教授认为隐私权由私密领域和信息自主这两个核心部分构成,在不同时代两个核心会呈现不同形式。[4]总之,隐私权是一项自然人享有的隐私被保护的独立人格权。
1988年之前,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中未曾使用过“隐私”的概念。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权利意识的觉醒隐私权逐渐受到重视。就社会总体情况而言,公民的隐私保护意识较弱,且随着时代的变化隐私权的发展又面临诸多困境。中国的隐私权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替代保护阶段,1987年《民法通则》用人格权间接地保护隐私权。二是确立阶段,2009年《侵权责任法》明确提出“隐私权”,但是仅仅简单承认了隐私权的概念,并没有针对隐私权的内涵和外延、分类、权利的行使和保障进行具体的制度性规定。三是发展阶段,2012通过《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扩展了隐私权的适用范围,2017 年 3 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11 条,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开启了个人信息民事基本法律保护的时代。2017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人格权编(草案) ?民法室室内稿》发布,其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共计8个条文(第42-49 条)规定个人信息权制度,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概念、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信息收集人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等义务、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的保有权等基本权利、对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
三、大数据时代侵犯隐私的缘由及特征
(一)大数据时代侵犯隐私的主要缘由:技术支持与隐私泛滥
上一篇:新闻标题提升报道吸引力的方法浅析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