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构建与公众参与
摘要:自201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时代”选为其年度热词,“后真相”一词被广泛地用以表述当前网络环境下扑朔迷离的新闻真实呈现。本文认为,“后真相时代”并非网络时代的产物,而是由来已久。“后真相时代”实际反映了传统新闻客观原则在网络媒体时代的衰减以及公众信息需求与传统新闻客观原则的矛盾。“后真相时代”不是真相让位于情感,而是自媒体时代对于新闻客观原则的重新审视。化解“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困境需要重申媒体专业主义以及在网络环境下重新思考公众的传播身份定位。
关键词:后真相;新闻真实;客观原则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5-0000-04
1.引言
《牛津词典》对于“后真相”的定义是,较之于对事实的客观陈述,诉诸情感与个人信念的信息更能够被公众选择与接受。人们对于事实的理解与接受呈现出更为强烈的个人情感价值取向[1]。在大众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控制着公众的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出单向的传播形态。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需求呈现出绝对化和无条件性,要求新闻报道应最大可能地与事实真相保持一致。互联网消解了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绝对权威”,面对网络时代冗杂的信息环境,公众对于传统的媒体信息的信任度呈下降趋势,比之媒体报道中呈现的“事实”,公众对于事件的判断更多基于自身的经验以及情感偏好。事实上,“后真相时代”所呈现的“情感高于事实”是由于传统客观原则已无法满足自媒体时代公众的求真需要,而受到互联网“赋权”的公众则试图在“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中重新构建新的社群真知[2]。本文主要探讨后真相语境下公众“情感至上”的信息选择背后的理论机制,并对“后真相时代”回归新闻真实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径加以探讨。
2.客观真实与公众信息需求
大众媒体时代,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评判以“客观真实”为准绳,强调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即新闻语句的真实与否“不在于它与其它语句的关系,而在于它与客体、与世界的关系,在于它与客体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状况的符合与对应”[3]。符合论原则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客观事实,避免歪曲报道对象,杜绝虚假报道或失实报道[4],新闻工作者力求在新闻报道中呈现最大程度的“摹写真实”。客观原则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全面反映,体现出一种无条件的“绝对之真”[5]。
迈克尔·舒德森认为,新闻客观真实原则是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互动中逐步形成的新闻行业主导性原则。在大众媒体发展初期,客观性并未成为行业规范。随着大众报刊中低俗新闻、黄色新闻的泛滥以及政府、财团对于新闻行业的影响与控制,公众对于新闻真实的呼声日益高涨,新闻客观原则由此成为新闻业的基本规范[6]。在大众媒体时代,“符合真相”是公众对于新闻的第一需求。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大众媒体垄断了话语权,公众要求媒体的新闻报道与客观现实之间呈现出一致性。“符合之真”的原则满足了公众的基本求真需要,因而成为新闻真实的基本准则。
3.互联网时代“客体之真”面临的困境
客观原则经历了百年发展,反映了新闻报道求真求实的本质属性,然而,这种绝对真实在互联网时代却面临着多重困境。
3.1符合论的理论缺陷
客观原则以与事实相符为前提,实质上将事实定义为不变的整体现象,而在“事实不变”的前提下寻求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存在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人的认识与事物本质并不同步[5]。互联网环境下,事物变化更为纷繁复杂,难以判断新闻报道与客观真相是否一致。媒体的报道只能尽可能地呈现事物的某一侧面和发展的某一阶段,而无法与事物保持完全吻合。鲍德里亚将信息传播与天气预报作类比,认为社会如同气流一样具有不稳定性,新闻与气象预报一样,不可能做到准确无误[7]。黄旦认为,新闻学将报道者与报道对象区别为对立的“主客体”,将新闻视为对现实的直接反映,这样的认识不仅不符合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理念,而且与当今的网络化时代要求相距甚远[8]。符合论把社会现实简化为恒定的参照物,将社会文化因素排除在外,故而无法对如今日益复杂的社会格局进行合理的解释。客观原则所秉承的价值中立已不符合“后真相时代”的话语要求。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