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物联网,开启万物互联时代
原标题:物联网,开启万物互联时代(开卷知新)
制图:蔡华伟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一词诞生于15年前,最近几年,这个“高大上”的事物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物联网能够将特定空间环境中的所有物体连接起来,进行拟人化信息感知和协同交互,而且具备自我学习、处理、决策和控制的行为能力,从而完成智能化生产和服务。当前,物联网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促进信息科技与产业发生巨大变化。不久的将来,物联网将有力改变我们生活与工作的环境,把我们带进智能化世界。
物联网技术思想是“按需求连接万物”
在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提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
物联网的技术思想是“按需求连接万物”。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及射频识别(通过无线电进行数据交换以达到信息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协议将包括人、机、物在内所有能够被独立标识的物端(包括所有实体和虚拟的物理对象及终端设备)无处不在地按需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协同交互,以实现对物端的智能化信息感知、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构建所有物端之间具有类人化知识学习、分析处理、自动决策和行为控制能力的智能化服务环境。
信息社会正在从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发展。如果说互联网是把人作为连接和服务对象,那么物联网就是将信息网络连接和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展到物,以实现“万物互联”。二者在需求满足上也有所区别: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的任务是满足公共信息传输需求;物联网时代,信息网络的任务是满足特定智能服务需求,二者相互支撑,不可或缺。
物联网环境下未来的智能服务系统,将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智能服务系统作为物联网科技创新的关键,将真实环境物理空间与虚拟环境信息空间进行映射协同,实现通信、计算和控制的融合。智能服务系统使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能够以新的方式进行主动的协同交互,从而钩织一张物理世界内生互联的智能协同网络。
重塑生产组织方式,推动产业革命
物联网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历经概念兴起驱动、示范应用引领、技术显著进步和产业逐步成熟,物联网正加快转化为现实科技生产力。如果说影响生产工具和产品的技术会带来量变,那么物联网技术将带来质变,因为它将重塑生产组织方式。物联网科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正与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融合,步入产业大变革前夜,迎来大发展时代。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不同应用需求如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农田水利、市政建筑等数以万亿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这些应用正在爆发性增长并将形成海量数据,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进一步智能化、网络化和精细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智能高效。
与其他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特性。当前,物联网正促进5G、窄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渗透,引发全球性产业分工格局重大变革。在组网方面,全球范围内低功率广域网技术正快速兴起并逐步商用,面向物联网广覆盖、低时延场景的5G技术标准化进程加速。同时,工业以太网、短距离通信等相关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为人、机、物的智能化按需组网互联提供良好技术支撑。在信息处理方面,信息感知、知识表示、机器学习等技术迅速发展,极大提升物联网的智能化数据处理能力。在物联网虚拟平台、数字孪生与操作系统方面,基于云计算及开源软件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企业构建生态门槛,推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操作系统的进步。
物联网带来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可以改变许多行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莫过于“工业互联网”。2011年,“工业4.0”概念由德国首次提出后,至今已有多个国家跟进。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意思是在物联网基础上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让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相互间紧密地按需协同,综合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优化工业设施和机器的运行维护,通过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产业链,从而提高效率,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智能化。工业互联网作为中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经得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都明确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