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如何看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传播
原标题:如何看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传播
在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伴随疫情扩散的是各类真假信息的传播,两者交织在一起影响民众心理。2020年1月以来,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一直是舆论聚焦点之一,特别是有关疫情病例信息和预防方法的谣言较多。
我们该如何看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主管部门该如何应对谣言传播?民众该如何识别谣言?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今后对同类事件的应对。
简单地说,谣言传播是风险感知下信息不对称的产物。当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民众的风险感知驱动要了解相关信息,但信息不对称时,不准确信息和虚假信息就会获得传播机会。如2003年非典期间广州市民抢购板蓝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地出现的超市囤积潮等,都是在民众恐慌心理下,一些不准确信息迅速扩散后引发的群体行为。如果信息是对称的,谣言是很难大面积扩散的。
我认为,不能把谣言简单看成一个贬义词。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看,可以把谣言分为三类来应对。
第一类是不准确但又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信息。对于此类谣言,相关部门可以不用理会,让民众有一个适当的发言空间,这类信息可以提高当地民众的疫情防范意识,民众会自我更正。第二类是一些完全不真实的信息,但不会产生恐慌和线下行为,只是有一些误导,对于这类信息,社交媒体也会很快自我更正,有关部门是可以不用理会的。第三类是完全不真实,同时又会引起大面积恐慌的信息。对于这类信息,建议以主流媒体及时发声纠正错误说法为主来处理,这是社会成本最低的一种应对方法,也是不容易引起民众猜疑的一种方式。如2003年广州民众抢购板蓝根、醋、米等,但在《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很快就平息了。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被地方政府处罚的谣言与民间舆论的看法不一样,一些被通告的疫情谣言后来被一些病例证实有事实依据,存在较大社会争议。典型的是最早被通报的李文亮等人造谣,后来的疫情证实了他们的信息是基本准确的。据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统计,一些地方公安部门处罚的谣言,好多与后来当地公布的信息有时间和地点的一定对应关系,这些都容易在当地民众中产生疑问,或多或少都会对当地政府的公信力产生影响。
一句话,对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谣言,最佳的方法是信息公开的对冲方式,用真实信息最大限度挤压谣言的传播空间。大禹治水,变堵为疏。特别要规避采用行政手段抓捕信息的发布者,要走出“抓人辟谣—事件爆发—群众疑惑”的怪圈。
对于民众来说,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海量信息,如何识别谣言也十分重要。经过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观察,我提出四点具有操作性的方法:
第一,要提高网络素养,明白网络信息就像我们线下的社会一样,信息的来源是多元的、参差不齐的,针对网络信息首先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观念先行,符合自己观念的就认为是真实的,不符合自己观念的就是虚假的。
第二,对不能判断的信息,要交叉验证,就是多找几个信息源来互相查证,不要依靠单一的信源作出判断,特别是一些危言耸听的信息尤其要验证。验证信息要看具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关系,基本可以判断出哪些信息有逻辑问题,哪些信息的逻辑是说得通的。
第三,要查看信息来源。一般来说,主流媒体可信程度要高于自媒体,但主流媒体之间会有差异,如这次疫情中的财新网、《三联生活周刊》及湖北本地媒体之间有关疫情信息的报道侧重点就有差异。自媒体之间的差异更大,有些自媒体单纯就是为了流量而拼凑的标题党,有些自媒体是没有采访的观点文章。在疫情中要慢慢比较判断出哪些信源是可信的,哪些信源可以半信半疑,哪些信源是完全不可信的。
第四,我们要相信一些有可信度的科学家的说法,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的归科学,观点的归观点,这两个方面要分清楚。如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上海的专家张文宏以真实专业的表达获得很多人的信任。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对科学家的话不能断章取义,要把科学家的话看完整,很多话在不同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总之,有正确的应对方法,谣言是不可怕的。
下一篇:告别游戏公司腾讯转型去哪儿?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