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雪岗:编辑可以不写作但一定要懂写作
一名优秀的编辑,要编学研写四位一体,齐头并进。编辑以编为主,但也一定要懂写作。只有懂写作,才能准确地把握书稿的优缺点,帮助作者提高书稿质量。
一开始,他是这套书的编辑;后来,他成了这套书的作者。
他说,这套书前半部是他的编辑代表作,后半部是他的写作代表作。
这即是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历时半个多世纪才出齐的“大书”——《中国历史故事集》。
这套书最初的作者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而这套书的编辑、后来又成了作者的雪岗,因为精彩续写,而被誉为“小林汉达”。
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雪岗详细讲述了他与这套书之间的故事,真真可谓出版界的一段佳话。
编辑生涯第一套书
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书荒的时代,很少有为少年儿童而写的历史读物。当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前身)的编辑们创新性地策划了一套以通俗语言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图书——《中国历史故事集》。选择作者时,他们首先想到了林汉达。林汉达写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就是以口语化写作出名的。编辑们和林汉达说了之后,林汉达高兴地答应了。
很快,第一本《春秋故事》写完了,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此后,林汉达又写了《战国故事》和《西汉故事》。书中,林汉达用口语化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生动平实,通俗易懂,不仅适合孩子们阅读,成人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历史学家吴晗为此还专门写文章推荐了这套书。
那时雪岗正在读高中,喜欢历史的他读了这本书后,觉得以朝代写作的体例很是新鲜。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之后会与这套书结下如此之深的缘分。
这套书前3本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本来第四本《东汉故事》也应该是个“60后”。但林汉达写出来还没来得及出版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中国历史故事集》因此成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1978年,中少社决定重新出版《中国历史故事集》。可是,由谁来编辑这套书呢?任务交给了雪岗。当时他刚到出版社工作,这也成了他进入中少社后编辑的第一套书,他与这套书的故事自此拉开了序幕。“我是学文学语言的,又对历史很熟悉,和林先生相仿,因此编辑室主任才会让我来编。”
雪岗接手《中国历史故事集》后,首先重新修订了前3本,由此了解、熟悉了林汉达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后来,他又对第四本《东汉故事》的手稿进行了修订加工。1979年,《东汉故事》在时隔十几年后,正式与读者见面。
“小林汉达”的由来
前4本,雪岗只是担任编辑工作,而让他成为这套书作者的,是第五本《三国故事》。
有一次,雪岗去拜访林汉达夫人,林夫人拿出了先生以前写的50多万字的《三国故事新编》的初稿给他看。这套“新编”系列是林汉达为成年读者而写,与上世纪40年代就出版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和后来出版的《前后汉故事新编》是一个系列,这也是林汉达的代表作。“我当时动了一个脑筋,能不能把这50万字改写成8万多字,变成《三国故事》,续上《中国历史故事集》前4本?”雪岗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林夫人和出版社的一致支持。但是,找谁来写又成了一个难题。
雪岗告诉记者,林汉达对于如何进行口语化写作琢磨得很透彻。他与夫人都是浙江宁波人,在家也说宁波话,但是他的文字却有浓郁的北京味儿,而且完全口语,语言通俗且精到,比如写人生气或高兴的表情,他可以用各式各样几十种不同的词汇表达,“这是一个奇迹”。正因如此,想找到合适的作者就更加之难。
雪岗最初曾考虑让林汉达的秘书贾援来写,他了解先生的风格。但贾援则提议由雪岗自己来写,并且说了4个字——“非你莫属”。中少社领导、编辑室主任也觉得雪岗最合适。“我编了这套书的前4本后,基本掌握了林汉达先生的语言风格,我对三国历史也非常熟悉,当编辑前也喜欢写作并发表过作品。”于是,33岁的雪岗接下了这个重任,并用3个月的时间快速地写完了。
1981年,《三国故事》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且连续再版。《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前5本多次加印,在当时达到了几百万册。而雪岗也由于对林汉达先生写法和语言风格的准确把握,被人们誉为“小林汉达”。
下一篇:洪星范:幸运千载难逢压力无与伦比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