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际新闻
让中尼两国美好情谊代代相传
10月12日,尼泊尔学生们在加德满都大街上热切期盼着习近平主席到访尼泊尔。人民网记者赵益普摄
人民网加德满都10月14日电 (记者暨佩娟 孙广勇 赵益普 林芮)10月11日,在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尼三家报纸发表署名文章《将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推向新高度》。谈到中尼两国跨越千年的历史交往时,习近平主席写道:“元代时,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率工匠来华,主持修建了北京妙应寺白塔等宏伟建筑。”阿尼哥推动中尼两国友好往来的故事,至今仍在尼泊尔广为传颂,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续写中尼文化交流新的篇章。
友好使者书写千古佳话
1260年,年仅16岁的阿尼哥带着数十名尼泊尔匠人来到西藏,帮助元代设计黄金塔。两年后,黄金塔建成。爱才心切的元世祖忽必烈将阿尼哥留了下来。此后40多年里,阿尼哥主持修建了十几处寺庙、佛塔,其中就包括妙应寺白塔。白塔不仅是元大都留存至今的重要标志,更是后世研究元代佛教及其建筑艺术的重要史迹。阿尼哥还培养出大量工匠,为元代修建佛教建筑立下汗马功劳。1306年,阿尼哥在中国去世,元政府赐谥号为“凉国敏慧公”。
提起阿尼哥这位尼中友好使者,尼泊尔官方报纸《廓尔喀日报》执行总编辑什勒斯塔感慨颇多:“当年,尼泊尔人对高山另一侧的中国一无所知。阿尼哥勇敢地带队前往,帮助中国修建寺庙佛塔,还得到忽必烈的赏识,非常了不起!”
为了纪念阿尼哥为推动尼中友好往来所作的卓越贡献,1972年4月,尼泊尔政府发行一枚纪念邮票,图案为手持图纸和画笔的阿尼哥,背景即为妙应寺白塔。
“白塔是尼泊尔和中国文化交流的象征,是尼中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尼泊尔著名历史学家萨提亚·莫汉·乔希说。
2018年9月,高约2米的阿尼哥铜质雕像在阿尼哥家乡帕坦市的政府大院落成。帕坦市市长马哈尔詹说:“这是帕坦市的第一座阿尼哥铜像,希望更多中国游客能来阿尼哥的家乡参观。”
白寿老人传颂友好历史
在帕坦市,乔希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写过多部有关阿尼哥的著作,被誉为“尼泊尔人民的财富”。今年5月,上万尼泊尔民众来到帕坦市杜巴广场,参加了乔希老人99岁诞辰庆典。帕坦市政府宣布当天是公众假期,发行了以乔希头像为图案的纪念币,也正在筹备纪念邮票的发行。
乔希的家就在杜巴广场附近的小胡同里。记者拜访乔希时,庭院里的长椅上坐满了等着拜见他的民众。身穿西装外套和尼泊尔筒裙的乔希精神矍铄。屋子里,长长书架上摆满了有关中尼两国友好交往的书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乔希曾在中国工作过。“那时,很多中国朋友热心地帮助我适应在那里的生活。冬天冷,他们就教我生炉子,还请我去家里吃饭。”乔希说,在中国生活的那几年,是他生命里弥足珍贵的记忆。
乔希在北京市西城区的妙应寺白塔参观时得知,白塔由阿尼哥主持修建。他十分兴奋,自此开始潜心研究阿尼哥。乔希创作了《阿尼哥的白塔》一书介绍尼中交往的这段佳话,开办了阿尼哥佛塔画廊,还进行中尼诗歌互译,著作等身。“我在中国的史料里发现了对阿尼哥的记载,包括对他葬礼的叙述,可见中国当时就对阿尼哥非常尊重。”乔希说,现在,他还经常去学校开讲座,参加研讨会,向民众讲述尼中友好的历史,让两国美好情谊代代相传。
民间组织赓续人文交流
如今,“阿尼哥”已成为中尼友好的重要象征。上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的一条连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和中国西藏樟木口岸的公路被命名为“阿尼哥公路”。它是中尼两国人员贸易往来的大通道,被尼泊尔人民称作中尼友谊之路。
公路的部分路段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施工难度极大,百余名中方人员为此献出宝贵生命。至今,仍常有尼泊尔边民跨越友谊桥到西藏聂拉木县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献上用尼泊尔国花杜鹃花编织成的花环,向筑路英烈们表达敬意。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后,阿尼哥公路毁损严重。中方人员冒着余震危险,对阿尼哥公路实施援助抢险保通。
同样以阿尼哥的名字命名的还有以促进中尼友好为己任的阿尼哥协会,400多名会员都曾赴华留学。“我们身上有不可磨灭的‘中国烙印’,对中国怀着深厚感情。”协会主席萨尔波塔姆告诉记者,协会经常举办学术活动讨论儒家文化、“一带一路”倡议等主题,自成立以来已开展了百余次义诊,翻译了1986年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剧本、《一带一路》纪录片等作品。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