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际新闻
“阿拉伯小说巨匠”(经典流芳)
埃及开罗的塔布里塔街,历史遗迹密布,文化底蕴丰厚。埃及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博物馆就在这里。博物馆原是一座名叫塔齐亚·阿布·达哈布的伊斯兰风格古建筑,受到埃及政府的悉心保护。埃及文化部选择这里作为马哈福兹博物馆,“是因为此处是马哈福兹写得最多的地方,离他出生的房子也很近”,以此缅怀这位在胡同中长大、为民代言、一生精力都献给文学创作的著名作家。
胡同里走出的平民作家
马哈福兹是迄今为止,惟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阿拉伯作家,被誉为“阿拉伯小说巨匠”。马哈福兹博物馆是一栋两层高的小楼,位于塔布里塔街深处,街边商铺林立,行人熙来攘往。博物馆设在这里,既在情感上与开罗当地民众“零距离接触”,又符合作家的人生履历、成长背景、创作特征、情感脉络和心路历程。
博物馆外表普普通通,里面却别有洞天。一层布满了马哈福兹的照片,墙壁上还张贴着马哈福兹的一些哲言警句。譬如有一句写道:“生活可以概括为两个词:迎接和告别,尽管如此,这一过程却是无休止的。”二层展示了马哈福兹不同版本的作品、手稿,用过的钢笔、笔记本、稿纸、来往信件等物品,以及他获得的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奖章、证书等,还有几个房间用来播放马哈福兹的生平及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等。
马哈福兹于1911年出生于开罗,是土生土长的埃及作家。他的童年是在老街区的小胡同里度过的,与当地平民百姓的孩子一起玩耍长大。1934年,马哈福兹从福阿德一世大学(开罗大学前身)哲学系毕业后,先是留校任教,后来在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就职。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退休后成为《金字塔报》专栏作家,埋首创作。
数十年笔耕不辍的文学生涯,使马哈福兹的创作硕果累累,共著有34部长篇小说、350多部短篇小说、几十部电影剧本和5部戏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开罗三部曲”(《两宫间》《思慕宫》《怡心园》)、《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平民史诗》以及散文随笔集《自传的回声》《痊愈期间的梦》等。1988年,马哈福兹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显示了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风格”。
马哈福兹的作品在思想性、时代性、政治性以及关注人生、人性、为民代言等方面体现出了现实而深刻的底蕴和风格。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马哈福兹的颁奖词中指出,马哈福兹的作品“总体上是对人生的烛照”。
马哈福兹是一位有良心、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作家。虽然他早期作品多为历史题材小说,但贯穿其中的,是埃及知识分子应有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心。1939年至1944年间,他连续发表了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其作品与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息息相关,表现出阿拉伯人民追求国家独立解放、反对外来压迫的决心及其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从1945年起,马哈福兹正式开始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他以一年一部新作的惊人速度,连续发表了《新开罗》《梅达格胡同》《始与末》等作品。在歇笔近10年后,其思想更深邃、社会内涵更丰富、时间跨度更宽、叙事结构更宏大的小说问世,这便是其代表巨著“开罗三部曲”。
“开罗三部曲”描写了一个埃及商人家庭三代人的不同际遇,史诗般地概括了20世纪上半叶埃及的风云变幻和社会现实,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阿拉伯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一经问世,即因其深邃的精神价值和游刃有余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法而广受好评,并因此获得埃及国家文学奖。
在艺术探索中不断创新和超越
“他以毕生的创作,将阿拉伯小说推上了现实主义的峰巅。而他的现实主义又极为独特和艺术性地,把现实的沧桑与难以言明的永恒化为了一体。”阿拉伯著名学者赛义德在评价马哈福兹时如是说。
在创作上,马哈福兹一直坚持认为:“小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艺术形式,值得坚持不懈地探索,并不断跨越前人、超越自我。”纵观马哈福兹一生的小说创作,他用持之以恒、孜孜以求的勤奋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艺术主张。
上一篇:沙漠入口的“非洲好莱坞”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