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际新闻
搭乘“一带一路”东风向国际传播中国茶文化故事
人民网北京6月23日电 一片茶叶传承千年文化。为传承中华茶文化,促进中华茶文化的国际传播,6月22日,“中国茶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主题沙龙活动在京举行。几位热衷中国茶文化的与会嘉宾用亲身经历讲述了茶文化的国际传播故事。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许红海致辞中表示,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心成立35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外传统文化的交流、交融,今后要继续发挥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以茶会友,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进一步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与民心相通。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外办原副主任吕凤鼎的外交生涯中,茶是必不可少的陪伴。“我和多数国人一样,喜欢喝茶。多少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喝茶的习惯和爱好从未改变。特别是在国外常驻期间,我喜欢用茶而不是用咖啡招待外国朋友,而且他们大多都会表示赞赏。用中国茶招待客人,不仅提供的是饮料,捧出的还是文化。”十几年前他曾是中国驻瑞典大使,他以瑞典为例,讲述在那个离我国万里之遥的北欧国家的茶故事,以及茶在两国交往的历史中谱写的辉煌篇章。
“中国和瑞典的交往源远流长,茶叶贸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哥德堡号’商船的故事尤其具有传奇色彩。300多年前,装载有中国茶叶、瓷器和丝绸的‘哥德堡号’,在从中国返回即将进入哥德堡港的海域沉没。300年后,人们从沉没的船中打捞出当年货物,惊奇地发现,在海底浸泡了几百年的茶叶,品质依然保持良好,这件事在瑞典和世界引起轰动,使瑞典人更增加了对中国茶的认识和喜爱。甚至为了纪念‘哥德堡号’,瑞方又按照原样,历时近10年,打造了新‘哥德堡号’,重走了远赴中国的航海路线,掀起了中瑞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的新高潮。”吕凤鼎说。
吕凤鼎说,在当前的国际交流环境下,我国应进一步发挥茶文化的优势,不断探索茶文化融合和促进“一带一路”的新的着力点,并努力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扩大中国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友好交流方面的舞台。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欧盟使团原团长关呈远曾作为外交大使常驻欧洲,中国茶对欧洲的影响,他深有体会。“中国是茶叶、丝绸、瓷器的故乡。自古以来,中国茶叶与丝绸、瓷器等风雨相伴,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与世界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关呈远说。
他介绍,说起欧洲的茶文化,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英式下午茶。回顾历史,1610年茶叶第一次由荷兰人通过海上通道到达欧洲,揭开了中国与欧洲海上茶叶贸易的序幕;1636年,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带到了法国的巴黎,于是法国人开始接触到茶叶,这比英国最早接触到茶叶的时间足足要早22年之久。法语开始有了“茶”一词。法语“茶”(the)和荷兰语的“茶”(thee)一样,都源于福建厦门的闽南话“茶”的发音“te”。
“可以说,中国茶叶在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更是将茶叶看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关呈远说,在中国商品随着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的历史进程中,唯有茶叶长期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并在世界特别是全球经贸发展中创造了重要价值。同时,中国茶与茶文化还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丰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饮茶成了许多国家国民的生活内容,增强了人的身体健康。
生在茶的故乡的九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协会生态产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会长林嘉騋讲述:“我的故乡福建,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通过茶叶、丝绸、瓷器展开了国际贸易和茶文化传播。”林嘉騋说,不仅如此,纵观历史,中国传播茶文化的历史途径有很多,茶马古道、万里茶路、茶船古道,不胜枚举。他自己也作为传播的使者参与其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中心主任骆芃芃谈到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不由得想起了连亘万里、始于17世纪、繁荣2个半世纪的万里茶路。“万里茶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它南起福建,途径浙江、湖南、湖北、山西、河北,来到了俄罗斯的恰克图、莫斯科,并一路延伸至北欧。这条边贸之路主要就是依靠茶贸易形成、兴盛的。”骆芃芃说,万里茶路离不开开拓者,常氏家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历经几代人不懈努力,采茶、制茶于武夷山,用马帮将茶叶运输至张家口,再转用驼队送到恰克图,再到莫斯科和北欧,历经艰辛的同时,也成为了富甲海内的晋商巨贾。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