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际新闻
国礼《论语导华北科技学院专接本读》背后的故事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为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的孔子像。
资料图片
在法国,有一份珍贵的手稿串起了中法文化数百年的交流史。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一本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这份国礼——见证中法文化交流历史的“无价之宝”,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阿瑟纳尔图书馆:
国礼究竟什么样?
在巴黎最古老的街区玛黑区,旧时光的痕迹处处可见。走进阿瑟纳尔国家图书馆,这种感觉变得更加强烈。图书馆建筑原为武器库,始建于16世纪,外形庄严敦厚。后来改为图书馆,现收藏手稿、雕版、地图等古籍100多万件,是法国国家图书馆下属的研究型图书馆。尽管是周末的清晨,书架林立的阅读室里已有人在认真研读,那专注的神情流露出对满墙历史的敬重。
《论语导读》为17世纪法国医生、探险家弗朗索瓦·贝尼耶的作品,该书法文版原著目前仅存两本,一本送给了习主席,另一本就存放在阿瑟纳尔图书馆。
在图书馆网站上搜索“弗朗索瓦·贝尼耶”,第一条便是原著手稿的信息:编号Ms—2331,页数168张,野牛皮精装封面。预约成功后,一名图书管理员为我找来了手稿的微缩胶卷。“很遗憾,我们不能为您提供原件。”她解释道,由于手稿年代久远、意义重大,因此珍贵异常,加上纸质十分脆弱,不宜对外展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图书馆就为手稿制作了微缩胶卷供读者查阅。
伴随着咔哒咔哒的声响,手稿在微缩胶卷放映机上一页页地翻过(图①,龚鸣摄),潇洒自如的花体字、与今天略有出入的古法语、偶尔涂改的痕迹,都是岁月的见证。在开篇的“致读者”一页中,贝尼耶写道,该书是“作为阅读孔子的钥匙和入门”。粗略浏览,全书共分为三章,依次翻译了《大学》《中庸》和《论语》的部分内容,不时穿插着作者的观点。
《论语导读》在法国颇受重视,该图书馆收藏的一本19世纪的手抄本(图②,龚鸣摄)说明了这一点。法国费林出版社于2015年重新出版了《论语导读》(图③,资料图片),邀请法国汉学家陶西格、梅立谦分别做导论和按语。在导论中,陶西格写道:“读此书就是重温这样一个特殊而关键的时刻:这是第一次以我们的语言表达孔子的思想。”梅立谦也赞赏称该法语译本使得更多的法国人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吉美博物馆:
为何选择这份国礼?
创立于1879年的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简称“吉美博物馆”)是亚洲以外规模较大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之一,藏品达4万余件,其中中国藏品两万余件,覆盖了远古陶器、青铜器、瓷器、漆器、雕塑、书画等门类,珍宝无数,是法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笔者探访时,这里正在举办《瓷器苍穹——从中国到欧洲》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
本次国礼的选择正是吉美博物馆馆长马嘉丽女士的提议。
“这份国礼非常‘法式’,因为法国人爱好阅读,爱好文学和历史。”吉美博物馆图书室主任克里斯蒂娜·克拉姆罗蒂如此形容。她说,贝尼耶的《论语导读》是第一部译成法语的中国古典文籍,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以此为国礼微妙而细腻地展示了两国历史悠久的友好关系。因此,当马嘉丽提议以此作为国礼时,立刻获得了马克龙总统的肯定。
克拉姆罗蒂回顾道,自利玛窦始,前往中国的传教士就将众多中国经典译成了当时通用的书写语言拉丁文,在欧洲国家广为传播。他们热心于了解中国、学习中文、阅读经典,十分尊重中华文明,将中国的所见所闻所学写成传教通讯,定期发回欧洲,成为欧洲人认识中国的主要渠道。
克拉姆罗蒂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她认为,《论语》作为最重要的中国传统经典之一,让启蒙时期的欧洲知识分子看到了不一样的政治远见和哲学思想,他们对中国和平光明的形象十分向往。《论语导读》的创作建立在拉丁文版本的基础之上,其中包含了贝尼耶对儒家经典的个人解读。法国历史小说家若泽·弗雷什认为,此书当是为法国王室而作,贝尼耶希望孔子的思想能为法国王公贵族所用,希望他们从中“汲取灵感,培养有爱、温顺、质朴和人道的精神”。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