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际新闻
王泰平:亲历中日邦交焊盟网正常化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人民网北京9月19日电 (陆晓鸥)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翻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47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雨,仍不断发展前行,这离不开我国驻日外交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中国前驻大阪大使衔总领事王泰平做客人民网,为我们讲述他的外交生涯、对中日关系的理解和对中国外交的期待。
从外交官“转型”记者 助力中日邦交正常化
1964年,中日两国通过民间渠道达成了互设贸易机构和互换记者的协议。但由于两国尚未实现邦交正常化等原因,留守东京的中方工作人员只有两人。周恩来总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指示说要尽快派人增员。为及时了解日本的动向,1969年,王泰平作为外交部和新华社联合派驻的第一个驻日记者,启程前往日本。
从王泰平踏上日本国土到1973年8月结束记者生涯,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大事。从基辛格秘访北京,到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解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围绕中国的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使日本受到猛烈冲击,中日恢复邦交问题也成为日本内政的焦点。
1971年,王泰平等驻日工作者受到周总理单独接见后,他们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逐步将重点转移到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上来。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积极接近各政党、经济界、文化界和媒体上层,了解情况,做促进工作。“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做出了田中上台后会着手解决中国问题的判断,为中央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我非常怀念周总理,他对我们东京工作的悉心指导起了非常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2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成功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不仅是中日关系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更牵动了整个世界,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王泰平大使接受人民网专访(记者陈建军 摄影)
20年驻日工作 见证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强盛
记者生涯让王泰平有机会零距离接触日本社会,广交各界朋友。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对日外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段时间里.新闻话题和外交课题如此集中地出现,对一个新闻记者和一个外交官而言,堪称一个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我能在一个话题沸腾的特殊时期,作为一名记者进行采访活动,正是求之不得;而作为一个外交官,能在中日关系大转折的历史时刻,身置第一线,入微地观察形势把握动向,推动并见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更是三生有幸。”
王泰平前后六次常驻日本,总共20多年,他不仅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更看到了祖国改革开放以后,由穷变富、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亲身感受到中国崛起产生的巨大国际效应。
王泰平大使会见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照片由王泰平提供)
推动中日关系发展 媒体应发挥积极作用
在回归外交事业后,王泰平更是将自己对媒体的思考融入到外交工作实践中。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是舆论的引导者,中日关系的改善,媒体的作用非常重要。教训告诉我们,现代国际关系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让媒体、外交、社会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
他指出,新闻媒体具有社会公器的本质属性。媒体应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注意报道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不应耸人听闻、猎奇、追求轰动效应;不应对事实进行片面取舍或曲解;不应混淆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不应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报道积极面,一味报道消极面;不应小题大做,将“消极事件”放大,甚至于鸡蛋里挑骨头,加剧误解,损害彼此国民感情。
在被问到中日媒体在今后两国关系发展中应如何发挥作用时,他表示,在两国间出现争议的情况下,制造危机比化解危机容易得多,在促进两国年轻人的交流与理解方面,媒体负有责任。媒体工作者应认清自己的责任,学习本国和亚洲的历史,认清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促进友好,不要人为地制造麻烦。期待两国媒体对改善国民感情、促进两国关系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泰平大使会见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照片由王泰平提供)
中日关系呈良好发展势头 双方应共同维护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