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财经要闻

老北京11年攒了一间时光博物馆

2019-07-12 11:09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原标题:老北京11年攒了一间时光博物馆

  王金铭在老物件陈列室给来访的观众讲北京城“九门八点一口钟”的格局。

  市民主动送来家中的老物件,并写下缘由,王金铭收藏至今。

  陈列室收藏的老北京叫卖时使用的响器“八不语”。

  陈列室收藏的老式电话机。

  6月13日,63岁的“老北京”王金铭在安定门京城老物件陈列室门口。这间陈列室位于钟楼脚下的铃铛胡同甲4号,约40平米,已有11年历史,王金铭是这里的主人。

  东城区安定门街道来了很多各领域专家,商讨老城和中轴线风貌的保护。王金铭不请自到,坐在角落里。

  他不想放过这样的机会。63岁的他是一间京城老物件陈列室的主人,他希望为老物件们找一个更好的家,成为一座更像样的博物馆。

  陈列室容纳了2000多件老北京胡同生活用品。在民俗学者眼中,这些琐碎的民间生活物品延续了平民社会历史记忆,填补了官方还原“城市记忆”的空白。

  但北京179家博物馆里,这家唯一的生活老物件陈列室榜上无名,少人问津。

  “这是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快到下午5点了。眼看会议临近结束,王金铭还没等到发言的机会。他坐不住了,插话请求给他留三分钟。

  他想在专家面前说说自己的观点。他说,恢复中轴线风貌不能光靠钱、现代化手段,也不能光靠编书。要用实物来书写中轴线居民生活的历史,呈现中轴线两旁的人们是怎么活过来的。

  王金铭的陈列室在传统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钟楼脚下的铃铛胡同甲4号。往北1公里过了安定门,就出了北京城。据当地民俗研究者李辉考证,这已是中轴线上的最后一片原住民聚居的胡同区域,难得地保存着不少早先胡同生活风貌。

  陈列室40平方米,王金铭每周末过去值班一天,平时大门紧锁,参观需要预约。进门是一堵模仿四合院照壁的隔挡物,室内光线阴暗,最里面摆着条桌、八仙桌、椅子,居中一溜八仙桌拼成一条长桌,摆着几套茶壶茶碗、拨盘电话机,两侧立着数个玻璃展示柜。但大量的收藏品淹没了家具原有的轮廓:水壶有近20个,覆盖从晚清到现在的各个时期;不知什么年代的隔扇上,挂着一双草鞋;“福娃”玩偶背后是几把吉他,两个如今显得巨大的盒式录音机曾是改革开放的生活标志物,叠放在木柜上,看上去摇摇欲坠。

  老物件横跨1900年到1970年前后,王金铭估计有2000多件。绝大多数物品已经退出生活:三寸金莲布鞋、清朝官兵的顶戴花翎、各个年代的老式铁熨斗(需要在槽子里装上木炭),还有很多物件一般人已经猜不出用途,包括一整套各行业货郎叫卖的响器。

  王金铭得意地说,这是一座最“大”的博物馆。“大”,是指生活的广度和宽度,因为陈列室收藏的都是胡同居民的生活用品,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体现”。

  然而,截至2018年末,北京共有179家博物馆。王金铭的陈列室,并不在其列。

  老物件让人想起那些“消逝的讲究”

  有人预约进来参观时,王金铭都会事先打上两瓶热水,用茶壶沏“高沫儿”招待客人。这只茶壶也是旧时代的老物件,被李辉看出了门道。

  65岁的李辉研究北京史已有20多年,她退休前当过军人、网站编辑、资料员、图书管理员,内退后钻进北京史的故纸堆中。她与人合著过关于大栅栏的书,最近几年,又写了一本近13万字的关于中轴线文化的书稿。

  茶壶周身散布着半透明的白点。李辉说,这些作为装饰的白点,是在做坯的时候就已经镂空,完全用釉涂上去,烧出来呈半透明状。她认为能从中窥出旧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在也有类似产品,但实际上是实心的,只是后期用色彩点染而成。

  她还注意到了一个残留陈旧油渍的筷子笼。部件之间不用胶粘、钉子,甚至不用卯榫,而是依靠特殊的“鲁班扣”别在一起,结构精巧又有趣。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夸大宣传 违规用药 记者“体验”邯郸钱氏中医院

夸大宣传 违规用药 记者“体验”邯郸钱氏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