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国内新闻

美联英语被投诉:退费难、诱导分期贷、课程不符!

2020-04-26 11:54皮盼资讯网编辑:admin人气:


近年来,国内培训教育市场越来越火。受其影响,教育培训类投诉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上,“美联英语”的投诉量近百条,其中投诉最多的关键词是:“不退费”、“诱导贷款”、“课程与实际不符”……

违反合同不退费

美联英语在招生时承诺,20天无理由退费,但不少学员却反映遭遇“退费难”,无法拿到全额退费。

按照美联英语的规定,学员在购课20天内提出退款,可获得全额退费。超过20天后提出退款,如果学员未完成30%的课程,可以退还70%的学费,如果完成30%以上课程则不得退款。

然而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很多购买了美联英语课程的学员反映,提出退费后美联英语的销售人员用“走流程”等理由故意拖延办理,导致学员无法拿到全额学费。

2019年11月7日,深圳消费者小雪(化名)通过淘宝购买了美联国际教育下立刻说英语在线课程,“成人实用口语两张钻石卡+蹭课卡年卡一张”共计13848元。在全款支付后,对方并未给小雪提供发票等收费凭据。

2019年11月8日,小雪发现网址上宣传的可以24小时在线上课并不能实现。晚上12时~早上8时,无法选课上课。在与客服沟通后,小雪被告知“因成本问题发生了调整,劝说再试一段时间”。

“在美联国际教育的合同和网站宣传称,可以随时退费。”于是2020年1月17日,小雪再次与客服联系要求退费。“但客服多种借口,不停拖延,不予退费。”

小雪认为:美联英语国际教育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且不按合同规定立刻退费,应该立刻退还全部费用,并按国家对虚假宣传的相关法律,赔付3倍赔偿。

无独有偶,2019年5月12日,广东消费者阿玉(化名)和同事被美联国际教育邀请去听公开课,“结果没有公开课,讲了一下午,就一直让我们报班。”在听完所谓的公开课后,阿玉和同事表示不能这么快下决定,于是工作人员劝说可以订金,且承诺订金可退。阿玉在交了500元订金后,表示回家考虑考虑。

2019年5月14日,阿玉去美联办理退订金手续。办理好之后,工作人员表示15个工作日就会到账。期间,阿玉一直在催款,但工作人员一直以“时间未到为由”推迟办理。

未经允许办贷款

除了退费难,分期贷款也是学员对美联英语投诉的主要问题。

为了吸引付费能力不高的学生,多家教育培训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学费分期付款。美联国际也已与度小满金融合作,让旗下学员可通过免息贷款分期6个月至24个月支付学费。分期贷款被培训公司宣传为减轻学费压力的工具,但在不少学员看来,这种贷款结合退费障碍,反而成为教育培训公司设局更深的套路。

多名学生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投诉称,自己被美联英语的销售误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了分期贷款。为了避免影响个人征信,难以办理退款的学员不得不继续按时还贷,支付学费。

安徽消费者大海(化名)曾在美联英语咨询学英语事宜,但因学费较贵,大海表达出了不想学习的情绪。

当时,招生老师用大海的手机给为其申请贷款,“贷款全程是老师操作的,给我申请了2万多的贷款,分18期偿还。”大海说。

第一个月,大海上了4节课,“我听不懂,要求退款。老师不给退,一直推脱了小一年,退学费事宜都没有解决处理,但贷款还在月月还。”

在大海签订的合同上,学英语的日期显示是2017年5月31日至2018年5月31日,但是贷款要还到2018年11月份。大海之前联系的老师,有的辞职、有的换岗,已经联系不上。“我只上了4节课,我希望解除合同、取消贷款或退还剩下的课时费。”

美联英语被诟病

美联国际创立于2006年,其核心品牌是“美联英语”,主要向成人提供线下英语培训,以雅思类培训为主。为了拓展业务,美联国际衍生出留学规划、短期留学项目等服务,并开始向6至18岁青少年提供英语培训。2014年,美联国际推出在线英语品牌“立刻说”,向成人、青少年提供在线直播英语课。2018年6月,美联国际收购ABC教育集团,以增强自身的少儿英语培训业务。

线下成人英语培训一直是美联国际的核心业务,也是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来源:网络整理)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

每周一评:用法治为“权健事件”画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