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为什流氓教师夜独醉么不搞大开发?(2)
时间:2019-10-08 06: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那是全国上下奋进拼搏、向大自然要发展的年代,垦良田、盖厂房、建码头……解放的生产力,遇上资源丰富的长江,造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军。 6年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产量,从1978年的6301.5万吨猛增到1984年的8419.8万吨,增长率为33%。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1996年首次站上9000万吨的台阶,占据全国总产量的半壁江山。 1990年,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三角地区率先跨入充满活力、引领全国经济增长的新时期。苏南乡镇企业、浙江民营企业、苏州等地的工业园区先后崛起,不断推动产权制度改革与开放的边界,源源不断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动能。到2000年,长三角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升至16.3%,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代表。 如今,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40%,成为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然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终有极限,重复建设、产业同构、无序竞争……土地与岸线资源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率越来越低。与此同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形势也愈发严峻。 宋永会向人民网记者介绍,长江经济带污染物排放量大、强度高,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风险隐患多,重化工企业密布长江,偷排现象仍有发生。排污口与饮用水取水口交错密布,饮用水安全保障压力大。长江流域磷矿采选与磷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磷肥制造企业占全国的93%,总磷成为长江首要污染因子。此外,湘江等流域区域重金属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受此影响,长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多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受威胁的鱼类数占鱼类物种总数的27.6%。刘焕章向人民网记者介绍,上世纪末,白鳍豚的功能性灭绝成为长江水生环境恶化的象征。现在,越来越多的水生动物正在步其后尘。比如另一种大型水生动物白鲟,也已多年难觅踪迹。 永远“面带笑脸”的江豚种群也极度濒危,仅呈碎片化分布;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由1972-1980年1727尾下降至目前约20尾,且自然繁殖活动出现不连续趋势。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 包存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第二个关键点。 修复长江生态,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 2018年3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发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要求:2019年年底,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完成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2020年年底前,长江干域和重要支流保护区以外水域要完成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自此,长江全面进入10年休养生息期。 “未来随着10年休渔的政策、长江流域的工业转型,长江的水生生物、鱼类资源应该是能得到恢复的,水质方面也会有一个很好的改善。”刘焕章对长江水生态修复充满信心。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积极开展生态环保督察、专项行动及整改落实工作。一是全面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行动;二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明显;三是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持续整治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问题;四是实施“清废行动”,提升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管理水平;五是不断完善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有序推动“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实施方案编制落实。 “地方政府、环保相关部门、企业经营者和普通老百姓,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与2013年相比,2018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高9.1%、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6.2%;2019以来,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趋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宋永会表示。 沿江企业:从“高速度”到“高质量” 不搞大开发,不意味着不发展。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