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试论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媒介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反转新闻频频滋生,吸引大量公众参与其中,所产生的负面舆论扰乱社会秩序,消费新闻媒体公信力。探讨反转新闻的内涵,以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从多个角度研究其发展脉络及成因,思考如何控制反转新闻舆论的负面影响,才能构建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维护媒体公信力。

关键词:反转新闻;成因;舆论控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000-03

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发生公交车坠江事件,短短五天内媒体报道经历了让人目不暇接的逆转,伴随着这场舆论风波,“反转新闻”再次引发社会关注。业界一般认为,2013 年新华网发布的《盘点2013 十大“反转剧”:有图未必有真相》标志着“反转新闻”这一媒介现象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反转新闻几乎年年发生,并呈逐年上涨趋势,从名人、公务员、医生到普通人,从事故、医疗、教育到家长里短,反转新闻涉及的领域、发生的频次、反转的次数都在不断增加。例如之前发生的西安某医院手术室医务人员自拍事件、湘潭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等,新闻反转之快、网络暴力之恶劣对媒体声誉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对涉事主体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探讨反转新闻的内涵,分析典型案例,从多个角度研究其发展脉络及成因,思考对反转新闻引发的负面舆情进行控制,具有现实且紧迫的意义。

一、反转新闻的内涵与特征

反转新闻是指“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件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1]

反转新闻反转了什么呢?作为客观存在的事件本身不会发生反转,而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公共性话语,从对事实的选择到对事实的认识,再到对事实的呈现,一系列过程都隐含着传播者的社会立场和态度,加之新媒体时代的技术赋权让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增加了信息传递的风险。种种主观虚构拉开了新闻与真相的距离,一旦报道罔顾客观事实,倾向于主观情绪发泄,就极易引发舆论一次或多次反转。因此,发生反转的是相关新闻报道引发的舆论,反转新闻更应该被称为“舆论反转现象”。反转新闻具有共同的特征:影响面广具有公众性;舆论焦点和矛头指向鲜明;舆论指向会发生巨大的转变,而且转变非常迅速。

二、反转新闻的演进脉络

反转新闻的演进脉络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事件发生→舆情爆发→舆论形成→舆情反转→舆论转向→舆论衰退。如“万州公交车坠桥”事件发生后,随着网络裂变式传播及话题榜推送,知晓的民众越来越多,舆情开始进发,网民纷纷声讨小轿车女司机;随即媒体首次介入,舆情发酵为舆论,将事故原因指向“女司机”;事故发生约8小时后警方公布调查结果,大巴车乘客与司机争吵视频流出,证明小轿车与事故无关,舆情再次进发,民意转而谴责闹事的乘客;随后媒体再次介入,事件有了定论,舆论转变为更为理性的,对文明乘车的呼吁及公交司机应急机制的思考;随着理性的回归,舆论的喧嚣归于平静。至此,人们意识到这又是一次信息不完整公开和情绪表达造成的新闻反转,但无辜的女司机已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媒体的公信力又一次被消耗。

三、反转新闻是媒介环境演变的结果

反转新闻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鲜”现象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常态,是媒介环境演变的结果。当前媒介环境对反转新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官方、民间舆论场的博弈形成社会舆论新格局

反转新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体现了当前中国舆论场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复旦大学童兵教授在《官方民间舆论场异同剖析》中明确了舆论场的概念,区分了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异同。他指出“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中国形成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两个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2]官方舆论场主要由传统媒体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政务微博等新媒体构成,发布权威信息、解读公共政策等;民间舆论场则是由网民和社会公众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构成,就公共事件和社会事务表达意见[3]。

反转新闻涉及教育、医疗、安全等社会矛盾,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大多在民间舆论场发酵、发展。两个舆论场的博弈,经常表现为民间舆论场先爆发舆情,官方舆论场为控制舆情做辟谣或者是补充性说明的工作。如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中,当激化医患矛盾的负面舆情在民间舆论场喧嚣尘上之时,是以人民网为代表的官方媒体介入,肃清谣言,科普“羊水栓塞”专业知识,扭转了舆论。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博弈并不是时时存在的,但反转新闻则是这种博弈的一种直接体现。

(二)新闻产制发生重大变革

1、传统新闻生产传播流程的解构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