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政务新媒体?(3)
时间:2019-10-13 01:0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上群众路线已然成为常态,网络问政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在最早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政民互动的城市青岛,“网络问政”从网上搬到了新媒体端,从电视发展到了微博。 2016年11月17日,青岛市环保局在微博上开设“环保网络问政”话题。从此以后,群众的各个“小问题”成了青岛市各级环保部门领导干部的“必答题”。 2019年3月18日8时15分,网友“@民生调查记者”向青岛市环保局反映:“位于青岛李沧区大村河下游的太原路和永平路交汇处附近,有一处排污口,这里的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让来这里沿河边看柳的人,掩鼻而过,现在气味尚不算大,随着天气的转热,这里不但味道大,而且会滋生蚊子和苍蝇,希望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9时和11时,青岛市环保局和李沧区城市管理局相继回应,已经实施清理整治。短短3小时,一起棘手的排污问题顺利得到解决,新时代的“网络问政”生动地诠释了何为“中国速度”。 近10年来,中国传媒大学政务新媒体实验室持续对其“学术实验田”内的多个政务微博账号动态实践进行追踪调研,结果显示,这些账号在线受理和处置的有效网民诉求数量逾100多万件,其中不乏广为网络社会公众所熟识和赞誉的“民心政务微博”:创新微博在线行政和社会治理最佳实践的“@问政银川”,利用微博实现跨国救助境外受困中国公民近50起感人案例而被美誉为“线上战狼”的“@湖南公安”,以及在线提供检察意见和法律支持、协助20多起农民工讨薪的“@新疆检察”等。 侯锷说:“政务新媒体通过政民在线互动服务的媒介行政方式,不仅仅做到了及时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更显著地推动了司法进步、政府职能和服务作风的转变,创新了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式,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提升了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归属感、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今天,越来越多群众聚集在新媒体平台,与政府部门直接沟通对话;越来越多政府机构入驻新媒体平台,听民声、看民意、解民忧,“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正在成为现实。 “指尖上的网上政府”:人在家中坐,事情全办妥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殷切期待:“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再次强调,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 如今,在中国的多个地方,利企便民、亮点纷呈、人民满意的“指尖上的网上政府”正在悄然成型,群众动动手指就可享受到“人在家中坐,事情全办妥”的政务服务。 70岁的东航老机长谢远征家住上海,最近有一件事让他十分感慨。“我们以前办驾照、违章缴罚款,都要去排队,人山人海的,要花很长时间。自从去年上海推出了‘一网通办’客户端,办驾照和交罚款就简单了,手指头一点手机就办好了。听说今年9月1日开始,连驾照本都不用带,有电子驾照就行……变化真的太大了,这在几十年前根本想象不到!” 与此同时,在祖国的南端,65岁的李先生感受到了同样的惊奇。李先生家住广东省东部偏远地区,长年偏瘫在床。他早就想申请政府提供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生活补贴,但因手续繁琐、身体不便,加上需要往返几十里路,一直未能如愿。 2018年5月,广东推出了全国首个集约化移动政务服务微信小程序——“粤省事”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李先生抱着试试的心态,用手机申请了残疾人证和各种补贴,如今他端坐家中就能领到钱。“真的是太方便了!”李先生无限感慨地说。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总工程师周传世介绍,目前“粤省事”集成了各部门74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其中88%的事项实现“零跑动”,12%的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其中有2项最多跑2次,占比0.2%),平台上线以来实名注册用户已超过1800万,累计查询和办理业务达3.0亿件,每7个广东人中就有1个在使用“粤省事”。 广东“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 任峰涛摄 除了上海的“一网通办”和广东的一站式“指尖办理”,多地近年来相继出台相关举措:从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到江苏的“不见面审批”,再到湖北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都在指向同一个目标——在网上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进入新的时代,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发展,给政府执政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赋予了政务服务更多新的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