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新中国报业70年:探索、发展与转型

编者按: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报刊业已伴随祖国走过70年风雨。70年来,报刊业从公营网络的形成到走上法制化管理道路,再到报业集团的形成,直至转型与融合发展,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传媒频道特推出新中国新闻事业70年之报刊篇。

一、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后):探索中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到1960 年的十年间,我国报纸增加了10 家,总数为392家。到1965 年,全国报纸数为413家。

1.公营报刊网络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公营新闻传播事业开始形成。在报刊领域,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中心、党报党刊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

人民日报创刊号(资料图)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党委的机关报也逐步发展起来,截至1950年,全国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基本上都建立了党委机关报(其中各大行政区党委机关报于1954年随大行政区一起撤销)。

·新中国初期的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和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

2.新闻总署的成立

1949年10月19日,新闻总署成立,作为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国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

·颁布多项管理规定,对全国的报刊进行规范化管理。

如1950年到1952年间颁布了《全国报刊杂志登记暂行办法(草案)》、《关于邮电局发行报纸暂行办法》、《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期刊等级暂行办法》、《管理书刊业、出版业、发行业暂行条例》等。

·根据相关法规精神,明确全国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事宜。

如1950年,新闻总署对不同报纸之间的分工合作进行了具体规定,划定了公、私营报纸面向不同读者以及报道内容的不同侧重面。例如,《人民日报》读者主要为干部和先进群众,内容为报道国内国际主要时事、思想、政策情况等。

3.对报刊业务的探索与改进

·加强报纸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1950年3月29日至4月16日,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胡乔木指出,改进报纸工作,主要有“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三个方面。

·学习苏联的报刊经验

学习苏联的新闻经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对新闻工作者的另一个有关新闻工作的改进要求,1954年初,以邓拓为团长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访问苏联,《真理报》、《莫斯科晚报》等俄文报纸版面被译成中文。

·《人民日报》带头改版,全国报纸纷纷改革

1956年,中国报业大幅改革,《人民日报》在全国报界起了带头和榜样作用。这年元旦,《人民日报》由竖排改为横排,由繁体字改用简体字。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8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人民日报编委会的报告,要求全国报纸进行同样的改进。由此,全国报纸纷纷改革,形成一股热潮。

·报业调整结构、充实内容

我国从1960年起,连续三年处于严重困难之中,在此期间,全国报纸压缩了数量,调整了结构(日报收缩、晚报加强),充实了内容(增强知识性、增加文化生活报道)。1964年10月17日,全国报纸对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自力更生精神。

二、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来):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的报刊,与中国经济保持同速增长。据统计,自1980年1月1日到1985年3月1日,平均每两天就有一份新的报纸问世;报纸的发行量也急剧增加,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报纸比比皆是;此外,报纸广告经营额也有大幅提升,1999年的广告经营额就已达120亿元。

1.报刊面向大众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报纸转变为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大众的新闻传播机构。真实、及时、客观、讲求新闻价值成为报刊的发展方向。

2.报刊种类多样化

·“晚报”、“都市报”风起云涌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了“晚报热”,全国各地晚报风起云涌。在晚报越办越多的情况下,新闻出版署把一些省城申办的报纸批准为“都市报”,第一张都市报是《华西都市报》。都市报定位准确、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适应了市民的信息需求,形成了崛起之势。

·经济报刊大量出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