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葛优宁浩想不赢都难
时间:2019-10-14 17: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原标题:有葛优 宁浩想不赢都难 鉴定对象:《我和我的祖国》 上映日期:9月30日 要在158分钟的电影里,拍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7件历史大事,这道题太难了。但《我和我的祖国》的7位导演完成得算是不错。 粗略计算一下,7个故事152分钟,那么每个故事平均只有22分钟的容量。在这22分钟里,不光要展现一件时代大事,还要展现“我和我的祖国”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小见大”,这是很多中国小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的事儿,但很多导演可能一辈子都不见得能做好。这次,《我和我的祖国》给7个导演来了一次集体大考。 个人看来,7个小作品里完成度最好的是宁浩执导的《你好,北京》,故事背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离婚的出租车司机,走运抽到了奥运会开幕式门票,本来想送给儿子,在他面前长一回脸,没想到票却让一个坐他车的半大孩子强买走了。他把票追回来才知道,原来孩子来自汶川,父亲在地震中去世,孩子来北京就是想摸一摸父亲在北京做农民工时参与搭建的鸟巢栏杆……结局你们都猜到了,出租车司机把票送给了那个孩子。 这个故事很动人,但如果拍不好,也很容易显得老套或刻意煽情。幸好,这个出租车司机的扮演者是葛优。他演戏有一种自带的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整个故事就在你时而紧张时而大笑中自然而然地讲完了,还让你最后流下了感动的泪。仔细分析,这种自然和流畅来之不易。很难断言,这份功劳是来自于宁浩的导演功力更胜一筹,还是来自于葛大爷的演技宝刀不老。但可以断言的是,这是7个故事中最注重人物塑造的一个。葛优扮演的出租车司机可谓7个故事里最失败的一个主角,爱吹牛,爱嘚瑟,身边的人都瞧不起他。但正是这份平日里看起来让人讨厌的浮夸劲儿,在关键时候化作了自尊和同情。或许这样的人没能力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但他却实现了一个孩子生命里最关键的梦想。故事里,汶川男孩问他:“票给我了,你咋办?”他一拍胸脯:“没事,我再管萨马兰奇要去!”这一刻的吹牛,竟让人感动得眼湿湿。 相比起来,其他小故事的人物虽然更“完美”,却比葛优这个角色少了那份平凡但真实的质感,人物的动机也因为缺乏生活化而少了那么一点感染力。管虎的《前夜》,展现了包括黄渤扮演的负责开国大典电动旗杆的工程师在内一大群人在大典前夜的付出,就像展现出了一幅特别丰满的平面图,但可惜缺乏了一点立体感。薛晓路讲述香港回归故事的《回归》也有同样的毛病。文牧野的《护航》和陈凯歌的《白昼流星》倒是想拍出人物随时间变迁而产生的变化——前者背景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主人公是宋佳扮演的一名从小就对飞行感兴趣后来终于实现理想的女飞行员;后者的背景是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主人公是刘浩然和陈飞宇扮演的两个受到扶贫干部启迪后决定学做好人的乡村流浪儿——因为缺乏足够动人的细节,这些人物的转变都显得有些生硬。 在我个人看来,宁浩就是这次《我和我的祖国》同题竞赛的冠军。亚军和季军,分别是徐峥和张一白——前者拍的是中国女排夺冠背景的《夺冠》,后者拍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景的《相遇》。原因一样,也是因为人物塑造较为优秀。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只有人物立住了,故事才能动人。 总体来说,观看《我和我的祖国》是一次不错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拍得老少皆宜。用影像来表达对祖国的爱,这是7位导演的初心,至于实力稍有强弱,那都是技术问题。毕竟,光是能在银幕上看到由52位明星的“中国电影梦之队”来演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种种激动人心的重大历史时刻,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文/一大波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