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办案守护蓝色海洋(一线探访)
时间:2019-10-17 21: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山东省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近年来,山东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压力日益加大,特别是在陆源污染物排放和非法占用海域等方面,人民群众通过来信、举报等方式向山东检察机关反映情况。 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部署,山东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检察机关如何通过依法办案解决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突出问题?日前,记者前往山东随办案检察官进行调查。 检察建议发出后: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入大海 一大早,记者随办案检察官来到青岛市崂山区金光丽海新园小区,走访生活污水直排入海的整改情况。“小区干净了,没了异味!”谈及小区的变化,居民王先生很高兴,“以前污染太重了,海景房离海只有十来米,出门就是排污口,味儿很大都不能开窗。” 这样的变化,源于一份诉前检察建议。“2017年下半年开始,有群众陆续向青岛崂山区人民检察院举报,小区生活污水直排入海,污染了海洋水体、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崂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贺世国介绍说,经过走访他们发现相邻其他6个小区也存在类似情况,是个共性问题。 原来,涉案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位于前海一线,离海最近的只有数米。当时市政排污设施不配套,小区自建污水池自行处理生活污水。多年后,由于设备老化,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排入海,出现了污染海洋水体、影响群众生活的情形。 这件事涉及民生,一关了之不行,一罚了之更不成。如何解决排污问题,成为摆在检察机关和环保部门面前的难题。“检察机关没有单纯督促环保部门关闭排污口,而是把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民生民利相结合,合力寻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崂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毛永强介绍,去年7月,检察院分别向环保部门、市政部门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被建议单位依法履职,在确保涉案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临时运转的同时,铺设主管道、消除污染源。 检察建议发出后,相关单位形成了整改方案。检察机关又邀请环保、市政、街道、群众代表等多次召开听证会,针对整改方案可行性、污水临时处理、工程进度保障等问题进行讨论,去年11月整改项目正式立项。 在小区现场,记者发现,为了保障群众生活,原来排污口仍在排放生活污水,但是经过环保部门临时处理后,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对海洋的污染;原来污水处理池经过改造,新排污系统也已安装完毕。“目前,已有3个小区完成了全部工程,随着调试工作的结束,前海排污管道将彻底封死。全部工程结束后,这段近10公里的海岸线将实现生活污水零入海。”贺世国介绍。 走访整改情况过程中,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崂山分局局长王勇也来到了现场,“下一步还要现场摸排各类排水口情况,督促进行整治。”王勇表示,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以来,督促、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形成解决问题合力,环保部门工作效率比以前提高了。 毛永强说,公益诉讼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的交织、履职责任问题和发展中出现问题的交织,检察机关通过监督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探索生态修复:以个案警示震慑非法捕捞 8月是休渔期。“我们这儿是小地方,检察院办理的几起案件很快传开了,非法捕捞要承担刑责,还要罚款。”渔老板周大强告诉记者,这些案件给渔民提了醒儿,也确保开海后渔民的丰收。 周大强口中的案例,是威海市在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领域提起的第一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所谓的“罚”实际上是当事人需承担的高额修复费用。 去年8月,在明知处于休渔期的情况下,孟某、孙某在船主丁某的授意下仍进行非法捕捞作业,使用网目尺寸20毫米,远小于国家标准网目54毫米的标准,捕获鳀鱼9万多公斤。在审查该案的过程中,威海市环翠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毕媛发现,非法捕捞水产品的行为不仅触犯刑法,也破坏了海洋渔业资源,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海洋的生物链条相互依托,丁某等三人捕捞的鳀鱼虽是低端饵料型非经济鱼类,但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基础的生态地位,是其他40余种食物链上层生物的饵料。”负责该案公益诉讼的检察官宋春光介绍,非法捕捞对生物群落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产生直接干扰和损害,不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