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业内专家研讨:中国式大片提振民族精神(2)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理念将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缘共同体亦是通过人和地的故事来达成共鸣。《我和我的祖国》设计了《夺冠》篇、《回归》篇、《北京你好》篇、《白昼流星》篇等具有明显不同地域色彩的故事,分别展示上海的拥挤弄堂、香港的珠江风情、北京的奥运盛况和四子王旗的广袤无垠,这样的差异化表达能吸引相应的观众进入不同的地缘共同体中。除了影片中的地缘景观能够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之外,合理的故事逻辑和人物情感才是加深观众沉浸的关键。取材于上海弄堂的《夺冠》,在一个狭小的弄堂里,居民们为了见证女排夺冠瞬间而齐心协力;《回归》则通过华哥和莲姐一家在香港的生活和回忆,凸显了“东方之珠”的变化和香港人民对回归的渴望。

诚如电影理论家、美学家钟惦棐先生的观点,电影美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与观众的关系问题。献礼片重视并契合主流社会、观众的心理及愿望。《我和我的祖国》由7个平均时长不超过半小时的故事组成,这种叙事节奏非常符合网络“短平快”特性,跟主体观影人群的观看习惯贴合。而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兴起,它们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媒介事件和文化现象。《中国机长》非常巧妙地在乘客人物群像中,设计了一个直播自己行程的女主播,观照到了时下的热点。

中国电影和本土观众的关系和情感互动,采取多种方式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决定着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今年国庆档献礼片的热潮便有赖于此种“相对共识”的达成——影片在基于“共同体美学”的内容表达体系时,吸引观众真正关注和加入“共同体”之中,而不是停留于迎合。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一味地迎合只能引起观众的排斥和反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电影在与时代共振中呈现出迥异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以“守正创新、通变集成”为特征的美学品格和演进趋势。中国电影必须在守正、创新、通变的基础上集历史和现实力量之大成,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电影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今年的国庆档在为祖国献礼的“主旋律”中有了“多声部”协奏。虽然类型趋势和商业运作突出,但要达成电影艺术上的“和弦”,仅有这三部影片是不够的。中国电影正处于由“产业黄金十年”迈向“创作黄金十年”的关键节点。应以此次国庆档为起点,总结经验,推动中国电影从“现象级”向“常态化”跃进,实现中国电影事业的可持续繁荣发展。

塑造与当下情感呼应的人物精神

电影剧作家、评论家 赵葆华

今年国庆档几部主旋律大片引发强烈的观影热潮,成为街谈巷议的电影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单是《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题材的电影,迄今票房总数已过61亿。这些电影让人们欣喜地感受到,主旋律题材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潮、中国电影产业的支柱。中国电影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大发展的生气勃勃的力量。更让人们赞叹的是,这些国产主旋律题材电影,引发强烈的爱国热潮和崇尚英雄的热潮,成为振奋与提升国民精神的引领力量。

今年国庆节档的主旋律大片何以成为爆款?何以能创造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的奇观?何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明确它们的特点和亮点,成为推进中国电影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国家兴则电影兴。这些电影得以横空出世一般,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内驱力。由于国家在世界格局中不断走向强大,举国上下迸发出来的爱国热潮和奋斗向上的民族精神激发了电影主创团队的创作激情。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大节点上,这些主旋律大片应运而生,趁势崛起。

这些主旋律大片之所以获得成功,从艺术规律上来说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做到成功的艺术表达,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下功夫,成功地做到创新表达、深度表达和感人表达。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创作趋冷的原因在于,停留于素材本身、原型本身、英模事迹本身,没有有力表达出与当下社会情绪强烈呼应的人物精神。这些创造奇迹的主旋律大片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热情高唱爱国主义赞歌,牢牢把握并生动呈现个人与时代与国家互动的力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个小故事,虽取材于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经典历史瞬间或者重大节点,但整部影片一以贯之的是平民书写,举重若轻的艺术表达。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展现大情怀。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感人的爱国情怀,贯穿全剧,浑然一体,成为这部作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影片所呈现的七十年前的开国大典,七十年来的中华奋起中华振兴,让观众强烈感受到,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繁荣富强。这是这部电影深刻有力的题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