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业内专家研讨:中国式大片折射高质量发展定力(3)

  作为文化的传播窗口,我国电影票房年度票房在2018年已经突破了600亿元,虽然在国家层面的经济增加值来讲,600亿元可能只是个零头,但是作为文化自信的窗口和驱动力,其效益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电影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所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电影的放大性和驱动力具有核心作用。

  中国电影是中国经济的缩影,应对的理念是一样的,改革发展的路径也是一样的。

  首先,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现在要有制度自信,继续保持和发扬好这个传统。从中国电影来看,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对电影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激发了电影创作生命力。从中国经济来看,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和效率,能办大事,能成大事。

  但不管是中国电影,还是中国经济,在发展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克服困难、应对挑战,首先要保持定力,如果没有战略定力,在战术层面就不能取得突破。只有保持定力,才能冷静地分析哪些是暂时的困难,哪些是前进中的困难,哪些是调整中的困难,分清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其次,相信中国14亿人的大市场,扩大内需。6万块银幕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硬通货”,有了这个基础设施,电影消费才可能喷发。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推动力。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已由温饱型逐渐向追求品质、注重个性化升级。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旺盛的、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能形成经济发展的内部循环系统,自主发展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经济韧性较高,能较好地抵御各种冲击,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次,坚持创新引领、创意发展。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双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电影而言,我们对历史是有创造性转化,对未来有创新性发展,这也正是电影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经济模式的不断迁移,根据目前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就需要自我提升,推动内生增长的要素除了创新引领、技术进步,还需要依靠知识、创新、文化的力量,这是新经济增长中的重要驱动力。

  电影产业始终和经济发展共生、共荣。从全球范围电影发展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电影工业不仅是电影科技本身,还应有航空、航天、航海,军民融合和装备能力的进入,中国电影一定是整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科技力量、工业力量的展现。当前,在整个大产业集群中,要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引进,是机会也是挑战,应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整合资源,系统升级,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改革增强电影产业体质

  人民日报评论部新媒体评论室主编 姜赟

  国庆档电影票房刷亮消费担当中国经济第一引擎的成色。去年,伴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电影热钱撤退、影视城剧组开工寥寥,多家影视上市公司市值缩水……电影市场出现了“寒冬”论调。但正如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调整,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中国电影市场亦是如此。尽管电影产业有所起伏,但创作遇到暖春,改革不断深化,秩序得到整顿,市场趋于成熟,这才是当下电影产业降虚火、强体质的本质特征。2019年电影票房仅用276天就突破500亿大关,正是最好的证明。

  市场有波动是常态,越是在下行压力加大时越考验中国电影人的定力。谈论中国经济时,我们经常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作为中国经济的组成部分,电影产业何尝不应有此信念。我国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也有新近崛起的消费新势力“小镇青年”,只要把握艺术规律、技术规律、市场规律的新变化,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观众审美新需求,任何类型的电影,只要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都不愁找不到相应的消费群体。我们坚信,寒冬,只是捞一票赚快钱的资本寒冬,不是专注讲优美故事感动人的耕耘者的寒冬;只是畸形市场的寒冬,不是产业健康调整的寒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