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潮流时尚 >

业内人士揭秘电影修复行业形态成本收益难成正比

原标题:电影修复意义大,成本收益难成正比

  《决胜时刻》中的历史记录镜头修复得非常清晰。

  《开国大典》的资料片镜头修复难度最大。

  动画电影的修复难度不比真人电影小。

  修复电影是一项枯燥乏味又艰辛的巨大工程,但意义非凡。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经典电影以数字高清修复版的面貌重登院线,电影修复这个行业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些经典带着更加清晰生动的形象重新出现在大银幕上,接受观众的检验。其中有《英雄本色》、《阿飞正传》等一批老港片;也有《大闹天宫》、《邋遢大王奇遇记》等经典国产动画,还有10月18日在院线上映的《开国大典》……很多电影节也开始开设“修复经典”单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怀旧观影热潮,这些电影的重现也带来了很多新名词,如4K修复、分辨率数据、胶片还原等。对大多数人来说,电影修复工作依旧是一个神秘地带,是什么样的技术让老电影焕发全新的生命力,修复要经过多少工序?哪些人在从事这门工作?观众又如何看待修复电影?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业内从事电影修复的专家和学者,抽样调查观众对修复电影的看法,总结分析修复电影在影市的市场现象,揭开这个行业的神秘面纱。

  《开国大典》

  黄建新看4K修复版有穿越的感觉

  在前不久上映的电影《决胜时刻》中,经过修复的开国大典影像以彩色4K超清画质出现在大银幕上,这段4分钟的彩色纪实影像被无数观众称为电影的最大看点和惊喜,但就是这四分钟,在导演黄建新看来这段纪录片段能够以如此清晰的方式出现在影片中是一种天作之合:“有人跟我说,手机上看到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的彩色录像,我一听就觉得很不寻常,因为我拍摄《建国大业》的时候,找遍了国内的资料库也只是几段黑白影像。”

  黄建新了解到,其实1949年的开国大典原来是有彩色影像的,当时中央政府还专门邀请了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来拍摄,遗憾的是一场意外火灾毁掉了这些珍贵资料,最后被抢救出的残余胶片,正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片段。后来黄建新派了团队去俄罗斯找这些资料,找到了一段4分钟、16毫米胶片拍摄的开国大典的影像,于是就买了下来。由于时隔70年,胶片质量已经变得极差,经过转4K技术后,才让胶片重获新生,“我听说4K转换技术可以做出来就非常激动,于是找到一家公司两个月时间加班熬夜做出来,后来我看到这段珍贵原片,看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和蔼眼光,自己都有穿越的感觉。”

  胶片划痕一天只能修复一秒

  10月18日,上映的《开国大典》的修复工作由三维六度(北京)文化有限公司负责完成,他们在去年9月就有了这个念头。正如同传统修复技术,修复的基本单位依然是人工。修复师在重新扫描胶片后,需要一帧一帧修掉胶片上的脏污、裂痕、变色。

  《开国大典》总制片人、三维六度首席技术官周苏岳告诉新京报记者,整部电影共包含1082个镜头、24万帧画面,镜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资料片,共有72个镜头,占比6%(这些资料片镜头来源于1949年及1949年之前战场记者所拍摄);第二类是全新拍摄经特效合成做旧的镜头,占比6%;剩余88%的镜头则是1989年实拍的彩色画面。他坦诚地表示,“对我们来说修复最大的挑战来源于影片中72个资料片镜头,这些镜头在影片中只占十分钟,但事实上却花费了600个人/天去完成这件事,用了整个修复团队70%的时间。”

  据悉,这72个资料片镜头是1949年及1949年之前战场记者所拍摄的,分别是8毫米和18毫米的黑白片,当年《开国大典》把这些资料片翻印到35毫米的胶片时,呈现在大屏幕上的画质损害较大,这也给30年后的修复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旧资料片不仅镜头不稳定,很多胶片还存在大量划痕,最难修的是夜戏、雨戏、烟雾戏、特效戏和高亮戏,有时候修复一个镜头要做三天,有时一个镜头可能只需要十分钟。这些片子是当年剪进来的,用光学方式又重新复制的,因此它原有的脏点、油污、划痕、变形已经固化在胶片上面了。修复的难度非常大,修复师可能一天只能修一秒,只能修24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