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见闻电影为媒丝路相通(2)
时间:2019-10-31 02: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一年一度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是“一带一路”电影人沟通政策、分享经验、凝聚共识、携手未来的重要平台。今年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嘉宾相聚福州、共赴盛会。 在本次丝绸之路电影节上,“‘一带一路’电影交流合作论坛”“‘走院线’还是‘走网络’——电影市场出路选择”等六场论坛,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的艺术、技术、合作等各方面展开,与会嘉宾展望了电影产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前景,掀起了电影界的头脑风暴,碰撞出了美妙的思想火花,为“一带一路”电影发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在“‘一带一路’电影交流合作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谈道,“对于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而言,应当通过‘开放’和‘对话’来达成‘提升’这一目标;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不仅旨在打造一个电影从业者的交流平台,更应成为各国家和地区人民交流互动与文明对话互鉴的平台”。李少红说:“在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令国内外大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广大中国电影人的责任。” 与会嘉宾除了从宏观层面探讨了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走向,也从细节入手,阐述了电影发行中的选择。 近年来,网络发行渠道迅猛发展,部分电影的网络发行票房分账甚至已经超过了院线发行的收益。更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放弃院线,投身网络平台,并逐步加大制作成本投入。网络已经成为电影发行的新窗口。从某种意义上说,“走网络”还是“走院线”已不再是制作规模的差异,更代表着对电影发行理念的颠覆,并在颠覆中孕育着新的生意经和产业链。而“院线和网络”的融合之路,该怎么走?论坛上,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看好互联网发行,他表示,“互联网发行对于将来的电影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变现的形式。不过,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用户获取内容的渠道,但用户需求本身仍是高品质的内容,任何平台都应当有压轴的内容,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在亚宁看来,未来院线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大IP、大制作、大投入将会进入到院线电影创作中,而互联网电影以“小而美”的存在,与院线电影相辅相成。不论是互联网发行还是院线发行,对于不同类型的影片,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它们将让中国电影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电影产业链的终端技术”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5G时代电影产业的发展变化”等主题进行了对话探讨,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和观影体验的升级提出了美好期待;在“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异同”论坛上,土耳其国宝级导演努里·比格·锡兰与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长穆德远,聚焦镜头美学,共话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异同;在“电影视效的工业化制作”论坛上,美国视觉特效总监、动画导演克里格·托米和中国天工异彩视效负责人申远分享了自己对于电影视效的工业化制作观点;在“电影语言的时代创新”论坛上,各方嘉宾就电影语言的创新进行讨论,他们一致认为优秀的电影作品都需要融合中外文化语言,体现历史与时代感。 各方观点的交锋,从电影艺术创新、技术应用、市场走向、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索电影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3、一次凝聚共识携手未来的深远对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国庆前夕,彩色纪录片《中国的重生》首次在俄罗斯播放,引起广泛关注,除了再现70年来的中国城市的变换,最为珍贵的是新中国成立时的影像记录,让观众仿佛身临开国大庆。让这些珍贵画面“重见天日”的“功臣”——俄罗斯著名纪录片导演、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历史频道总监阿列克谢·杰尼索夫,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主论坛上分享了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让现场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到了这部作品的诞生。阿列克谢·杰尼索夫表示:“中国和俄罗斯同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一直以来,两国保持着长久的友好情谊和文化交流,对彼此的电影事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希望今后两国能建立起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互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电影作为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被亲切地称为“铁盒子里的大使”,是促进国与国之间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多年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经不仅是民心相通的平台,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都促成了丰富的交流与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